我们离科学面对有多远?
——关于对待孩子错误的反思、感悟和梳理
“孩子犯了错,我们怎么做?”——这是校讯通博谈客论第56期的主题。今日为此
提笔,与其说是为参与讨论而写一篇博文,不如说是“博谈客论”叩响了我的心门,警
醒我反思过往,梳理思路,博采众长,辨别方向,从而进一步端正自己的育子态度,避
免再走弯路。
反思
一、面对错误——为什么“眼里容不下一粒沙”?
我们常说:“恋人眼里容不得一粒沙”。究其原因,除了太爱、太在乎、就是将对
方过于理想化、完美化。
其实我们对待孩子,又何尝不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宽容同事、宽容朋友、甚
至宽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但我们却时常做不到宽容自己的孩子,就象我们曾经恋爱时宽
容不了自己的恋人一样。
孩子在我们的心目中,最亲、最近、是天使、是太阳、身上承载了我们太多的希望与
梦想。这种厚重的爱与期望,使我们不自觉地在心中为孩子定制了过于理想化、完美化的
衡量标准。这种过高的期望值,增加了我们的失望概率,也使得自己的心变得格外脆弱。
工作中的不顺心难不到我们,社会上的纷扰也影响不了我们,可是孩子的一点小错,却能
够使我们歇斯底里,怒火攻心。
太爱使我们太苛求,我们究竟何以平和自己的心态?
二、解决错误——为什么抱着一颗爱的心,却做了伤害孩子的事?
因为对孩子抱有太高的期望,所以我们常常苛求孩子时时处处尽善尽美。即使孩子很
正常、很偶然的错误,也会被我们看成毒蛇猛兽。孩子一有不足,我们自己就会心生不满,
甚至感到挫败,“我对你太失望了!”、“你太令我伤心了!”等类似的话便会常常脱口
而出。
原本,我们是抱着一颗装满爱的心去养育孩子,但却常常因为情绪失控,轻辄挖苦责
骂,重则大打出手,说出伤害孩子的话,做出伤害孩子的举动,事后自己又悔青了肠子。
可是即使这样,仍避免不了下次照旧,陷入一个难以自控的怪圈儿。我们常常因爱而伤害,
究其原因,还是我们自身情绪管理不当惹的祸。
感悟
一、了解孩子的共性,有助于我们平和心态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成人尚有许多需要修正之处,又何以要求孩子去做一个
“完人”?
其实我们大致一总结就会发现,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确实或多或少会有以下的
共性,比如说:1-3岁,爱哭闹、不好好吃饭、爱缠磨人、随地大小便、乱涂乱画;4-6
岁:搞破坏、恶作剧、爱撒谎、欺负小孩子;7-9岁:多动、贪玩、闯祸、不爱学习、迷
恋漫画和游戏……孩子就是孩子,孩子犯错误,其实大多时候是在尝试生活,不等于全
是父母教养的失误,更不等于孩子的成长有问题。
歌德有这样一句名言:“你失去了财富,你只失去了一点点;你失去了名誉,你就
失去了很多;你失去了勇气,你就什么都失去了。”一个小孩子伤害小动物,遭受过父
母的教育和训斥,长大了就会少有伤害他人的举动。如果我们在孩子小的时候,处处严
加管教,使孩子变得唯唯喏喏,胆小怯行,该犯的错误没有机会犯,到了不该犯错的时
候,却用幼稚的行为去付出沉重的代价,那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由此想来,如果孩子
从来不犯错误,那我们倒需要担心,孩子长大后究竟会对这个世界的深浅知道多少呢?
了解了这些,或于有助于平和我们面对孩子的错误时过于剑拔驽张的心弦。
二、加强自我情绪管理,是育儿理性化的前提
当我们面对孩子的错误,情绪即将失控时,为避免说出错误的话,做出错误的事,
我们不妨按照专家的指导,进行三步走:
第一步:暂时离开一会儿
孩子又惹我们生气了,当我们想对着孩子大吼出来,当我们感觉自己的怒火快燃
烧起来的时候,务请告诉自己,请自己离开一会儿,离开那个情绪现场,让自己稍稍
安静一些。
第二步:做一下深呼吸
离开后,闭上眼睛,做一下深呼吸,通过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让自己的情绪不
再失控。
第三步:问自己三个问题
1、我为什么要生气?
2、我生气是否能解决问题?
3、如果不能解决问题,我应该选择什么方法来解决?
处于正常状态下的情绪是育儿理性化的前提,只有保证足够的清醒和平和才能科
学、妥善处理孩子的错误。唯愿这三步走下来,我们的心舟可以避过急风骤雨,驶向
温暖宽厚的港湾。
努力方向
在写这一部分之前,我想先讲一个发生在我生活中的“鸡蛋”事件。
那还是大局三岁多的时候,有一天下午,我在书房做清洁,他一个人跑到餐厅去玩
儿。过了一会儿,我就听到一阵“啪啪啪”的响声。起初,我没在意,只想他不定在捣
鼓什么呢!后来,我突然想起餐桌上放着中午刚买的鸡蛋,心里不由暗叫一声:“糟
了!”我连忙跑过去,此时只见餐厅地板一片狼籍,二十几个鸡蛋支离破碎,蛋液横流。
再看大局,他高高地站在椅子上,手里正拿着一个鸡蛋准备接着扔呢!我一看就气不打
一处来:这孩子真是个小败家儿,调皮捣蛋搞破坏,这粘乎乎的一大片,让我怎么收拾
啊?!心里气着,手就跟着抬了起来,不由分说就想打他的小屁股。谁知他不仅没有害
怕,反而非常失望地对我说:“妈妈,这里面没有小鸡,一个都没有。”
他这么一说,我真是哭笑不得,抬起的手慢慢地放了下去,心里也随之后悔起来:
他打碎鸡蛋,其实是为了寻找小鸡,而不是为了故意搞破坏。若不是孩子那句话说得早,
他肯定会挨一顿臭揍!孩子的这份好奇心、探究心该是多么宝贵啊!
想到这儿,我的怒气已经全消了。我把大局从椅子上抱下来,边洗手边问他:“儿
子,你怎么想起来找小鸡了?”
大局说:“书上有啊,小鸡背着鸡蛋壳儿。”
哦!是的,我想起大局有一套识字大卡上的确是有这幅图。
我接着问:“所以你觉得每个鸡蛋里都有小鸡是吗?”
大局说:“不是,我看小鸡在哪个里面藏着。”
我笑了,我天真的孩子啊!
我又问:“你找着了吗?”
大局失望地说:“没找着。”
我一看时机到了,赶紧说:“那妈妈告诉你,小鸡到底在哪儿藏着?到底在哪儿能
找着行吗?”
大局兴奋起来了,欢呼着:“好啊!去找小鸡!去找小鸡!”
接下来,我把他抱到电脑前,上网找到小鸡诞生的全程图片介绍,他看得认真而仔
细,问个不停,惊诧不已,从此科学地洞察了小鸡的秘密。
回答了他的疑问,满足了他的好奇心之后,我又把他带到餐厅,让他和我一起打扫
“战场”。 因为有些蛋液流到了餐桌和橱子下面,所以得先搬挪开。把碎鸡蛋清理后,
一些干掉的蛋液需要用小刀剐除,最后还得用抹布一点点地去擦净。大局看到了整个打
扫过程,也许是感觉到了劳动的不易,到后来一遍遍地对着我说:“对不起,妈妈,我
以后再也不打碎鸡蛋了!”
看着他可怜巴巴的小脸儿,我心里真是又疼又爱。再想想这整个事情的经过,心里
更是又庆幸又欣慰。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不分青红皂白一把掌打下去,除了引来孩子一阵大哭外,还可
能给孩子心里烙下“探究是可怕的”这一印记,影响孩子今后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如果
那样的话,那才是真正的“损失惨重”啊!
最后这个误打误撞的处理方式多好啊!既明白了孩子“错误”的因由,又保护了孩
子的求知欲,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使孩子获得了知识,还让孩子自已意识到了错误。
您还别说,从此以后,直到现在,大局再没打碎过一个鸡蛋,每次帮忙都是轻拿轻
放,而且,探究欲始终超旺,好奇心始终超强。这不能说跟那次“鸡蛋”事件的正确处
理没有关系。
说真的,面对孩子的错误,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己处理得非常好的,也就这一件。所
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要向这样的目标进发哦:
一、做一个“耐心妈妈”,能帮孩子细致、及时、科学地分析错误。
我们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就象一棵小树,既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也需要修枝
剪杈的帮扶。由于年龄尚小,生活经验不足,孩子犯了错就像在学习中遇到了难题,需
要我们做父母的像老师解题一样去帮助孩子分析,而不是一味地去挖苦批评。
首先,我要做到和孩子一起分析这次错误行为的动机。如果动机是好的,先表扬他,
以减低孩子的焦虑。
其次,看方法对不对,如果方法不错,或部分不错,肯定他,让他知道部分行为还
是被认同的。
然后,看结果,看错误是究竟是怎样形成的,以后如何有效避免类似情况发生。
最后,分析错误会产生的后果,引导孩子负起一些责任,既能承担,乐意承担,又
能加深印象,吸取教训。
二、做一个“明眼妈妈”:能在孩子的错误中发现教育的契机
孩子犯了错误,我们不能眼睛只盯着孩子的错误。那样的话,只会使我们一叶障目,
视无旁物。而应该调心静气,后退一步,放开孩子的错误,将其放在一个大环境里看,看
这件事情的全貌:起因、过程、细节……然后从各个因素中发现最佳的教育契机,找到最
适宜的教育点,不是让孩子因错误而受惩罚,而是从错误中获得比惩罚更宝贵的教益。
三、做一个“妙手妈妈”:能把孩子的错误化成成长的资源
孩子犯小错,是孩子成长的一种资源,其意义在于孩子在犯小错的过程中,得到了教
训,积累了经验,明析了行止,从而减少了犯大错。如此说来,我们不妨适当放手让孩子
尝试一下小错误,而我们,则要远看近观,审时度势,把握住既能阻止孩子继续犯错、又
能使孩子得到犯错经验的时机。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这样一件事情。
一年级上半学期的一天,大局拿着一张喜报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当时因为刚入学,为
了在激励他的同时,锻炼他的忍耐力,我们制定了以下相关政策:1、每得到一张喜报奖
励10元的玩具券,累计十张方可兑现;2、若是在未达到十张的情况下兑换,则奖励减半。
这时大局已经得到了八张喜报,他只需要再得两张,就可以实现他得到“大号海盗船
组装玩具”的梦想了。可是就在此时,他的忍耐却到了极限,迫不及待地缠着要去兑换。
看他这样,我拿出规定提醒他:“如果现在要,奖励可是要减半的,你只能得到小号海盗
船,连中号都得不到哦,更别说大号的了。”面对我的提醒,他只是沉思了一下,就又转
入了急着兑换的高昂情绪。见他如此,我心里暗想:不妨给他一个教训。所以就没再阻止,
顺他的意愿行事了。
正如我所料,小号的海盗船打开包装没多久,他就后悔了,因为里面的零件少了一多
半不说,还少了许多好玩的装备。这时,他就要求我帮他退了,不要了,还是攒到十张喜
报时再买吧!我当即回绝了,并告诉他:1、这世上没有后悔药可买;2、我已经提醒你了,
你不听,这是你自己的选择。3、何况包装已经打开了,别人根本不可能退。
他听我这么说,后悔得大哭起来,边哭边说:“我忘了攒着了,忘了再忍忍了……”
看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我就给他讲了两个道理:1、做事要三思,要经得起诱惑,
不可因小失大,像你今天就是因为小玩具失去了大玩具;2、成功有时就是坚持、再坚持
一下,你已经辛辛苦苦攒了那么久,目标已经在向你招手了,你却因为经不起诱惑而与
它擦肩而过,一切只能重来。
因为有了切身的深刻体会,此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他大多时候都能做到自己提醒
自己:坚持,不能因小失大,并且有多次尝到了坚持和忍耐的甜头儿。
因为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所以能在我们掌握之中的错误还是少数,更多的是游离在
我们视线之外的。如果孩子已经犯下错误,我们又该怎么做呢?有一位专家曾经这样告诉
过我们,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时要做到“三戒”:
一戒态度暴躁。泰戈尔曾经说过:“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
臻于完美。”我们对待孩子也应努力做到像水一样,拿出水滴石穿的耐心,对孩子潜移
默化,实现无声地引导。
二戒替任受过。孩子犯了错,我们做父母的最好不要代其受过,而要让他自己承受
行为的责任,去面对谴责、赔偿损失、向别人道歉。这样的好处一是使孩子摆脱自我中心,
知道在外部世界并不总能为所欲为;二是让他遭受必要的情绪挫折,体验到后悔、难过、
害怕是什么西;三是让他学会协调攻击欲望与环境的关系,慢慢把攻击行为转向积极和
安全的范围(如运动、竞赛)。体验,孩子才能成长;承担,孩子才会成熟。
三戒过度惩罚。如果我们惯用谩骂、体罚来为孩子纠错,不但于事无补,还会使小
错变成重大的心理创伤。这样一来,孩子犯错违规的冲动没有被化解,还会被压抑和深
藏,成为一种心理情结,削弱了孩子的防御能力与生存能力,甚至形成逆反心理,犯下
更大的错误。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我们濮阳市实验小学宋彦菊老师在她的博文《润物细
无声》中说的一句话:“风雨太大,可能会伤害庄稼,而绵绵春雨会点点渗透,使庄稼
茁壮成长”。 我们为人父母者,最大的愿望不就是希望孩子健康、快乐、茁壮地成长
吗?那么,就让我们对孩子多一些“绵绵春雨”、少一些“狂风暴雨”吧!
在工作的间隙中,不知不觉已说了这么多。这是一次反思、感悟、梳理,更是一个
检讨过程、心理历程,并期往为自己今后的育儿之路,明晰一个更加正确、实效、科学
的方向。
我将把这些文字打印下来,贴在书房的墙上。当我想要面对孩子发怒的时候,希望
它可以成为我的降温帖,安抚我的情绪。也希望它是我的提示牌,警醒我如何去说、如何
去做。我将不断努力,不断修正自己,愿与天下父母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