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古诗词】作诗填词 简单规则
之耐心品律诗
律诗部分整理的很困难,翻了不少的文文,最后才总结成文,毕竟咱不专业,很多老师们一看都懂的术语咱都得琢磨好久,不过也好,这样琢磨才能做到慢慢理解,真正学到些东西。我记得有个小博友曾给我留言说,本来是想玩玩诗词的,结果倒让诗词给玩了,嘿嘿,说的真是太形象了呀,超级赞!但是,困难归困难,迎难而上而学还是必须滴,跟炉中煤老师私下交流也曾说道,只要认真学习,边写边改边悟,一年以后再回过头来看----效果如何?且看以后的诗作来定夺吧!
好,学习笔记及心得如下:
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律诗的容量比绝句增加了一倍,所以可写更多的事或景,可抒发更多更细致的情感。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既讲平仄,押韵,又讲对仗,所以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句数和字数:
每首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押韵要求: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3、5、7句不入韵,但尾字必须用仄音字。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平仄格律要求:
无论律诗“首句不压韵”或“首句压韵”,各有两种“起句”方式,就是“仄起”,还是“平起”两种。由于,大多数律诗的第一个字都是“可平可仄”,因此所谓这个“起”就是第一句的第二个字。如果是“仄”声,就是“仄起”,否则就是“平起”。
五律其格律为:
1.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中仄平(韵),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仄, 平平中仄平(韵)。
中平中仄仄, 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仄, 平平中仄平(韵)。
前四句为五言绝句格式,后四句除第四句和第一句不同外,其他都相同。
2.平起首句不入韵
中平中仄仄, 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仄, 平平中仄平(韵)。
中平中仄仄, 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仄, 平平中仄平(韵)。
五言绝句格式两首相加。
3.仄起首句入韵
中仄仄平平(韵),平平中仄平(韵)。
中平中仄仄, 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仄, 平平中仄平(韵)。
中平中仄仄, 中仄仄平平(韵)。
前四句为五言绝句格式,后四句除第四句和第一句不同外,其他都相同。
4.仄起首句不入韵
中仄中平仄, 平平中仄平(韵)。
中平中仄仄, 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仄, 平平中仄平(韵)。
中平中仄仄, 中仄仄平平(韵)。
五言绝句格式两首相加。
七律其格律为:
1.平起首句入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中仄中平中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中平仄,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中仄中平中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前四句为七言绝句格式,后四句除第四句和第一句不同外,其他都相同。
2.平起首句不入韵
中平中仄中平仄,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中仄中平中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中平仄,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中仄中平中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七言绝句格式两首相加。
3.仄起首句入韵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中平仄,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中仄中平中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中平仄,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前四句为七言绝句格式,后四句除第四句和第一句不同外,其他都相同。
4.仄起首句不入韵
中仄中平中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中平仄,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中仄中平中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中平仄,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七言绝句格式两首相加。
注:其中“中”为“可平可仄”
律诗中平仄的“粘对”规则:
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就是说: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即后联出句第2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2字相一致。具体来说要使第3句跟第2句相粘,第5句跟第4句相粘,第7句和第6句相粘,律诗的标准平仄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 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
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失对。 中唐前期由于律诗尚未定型化,还存在一些不粘的律诗,到了后期,失粘的情况十分罕见。至于失对,就是诗人应留心避免的了。
对仗要求:
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或起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联”,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或结联)。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仗,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所谓对仗,就是颔对两句和颈对两句,除了要符合平仄格律要求外,还要上下相对,要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这就是对仗要求。
(1)工对:凡同类的词相对叫工对。名词既然分为若干小类,因此同一小类的词相对便是工对。有些名词虽不属不同小类,但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诗酒、花鸟也算工对。反义词也算工对。 同义词相对,似工而实拙。虚词的同义词一般可用,而实词的同义词相对容易犯“合掌”。合掌是对仗中的大忌,例如鲲鹏对苍鹰、高山对俊岭等。
(2)宽对:诗人不能一味求工而损害了思想内容。相邻的事类相对,例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同义词对连绵字等都属于宽对。 稍微更宽一点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这是最普通的情况。
(3)借对:一个词有两个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同时又利用它的乙义来和另一词相为对仗叫“借对”。 有时不是借意义而是借音。借音多见于颜色对,如借“篮”为“蓝”、借“皇”为“黄”、借“沧”为“苍”、借“珠”为“朱”、借“清”为“青”等等。
(4)流水对:对仗,一般是平行的两句话。它们各有独立性。但是,也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两句说,其中出句(对联的上联)独立起来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必须有对句(下联)补充,这叫流水对。
总之,律诗的对仗不象平仄要求那样严格,诗人在运用有很大自由。艺术修养高的诗人常常能成功的运用工整的对仗,来更好的表达思想内容,必要时,可以摆脱对仗的束缚(但要有原则)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境。
以上内容就是律诗写作写作基本的规则要求了,其中,字数、用韵、平仄格律都是严格要求必须遵守的,对仗部分可以适当自由把握,另外还有内容繁多的变格、拗救等特殊的格式咱们初学者就不再提及了,是不是感觉好难?没关系,慢慢来吧,只要有兴趣,就算写不出什么像样的诗作,咱最起码也在欣赏古诗词方面有了些提高不是?更何况还有不少博友是勇于尝试大胆写作的呢,挑战古诗词----坚持到底者的游戏!后期的聚会、座谈、诗会、朗诵等等更多美好的活动愿想等着你来挑战!
最后,记得将所学写的诗作复制粘贴到下面的链接处哦,帖子征集链接:
http://q.xxt.cn/singleq/browsepaper.action?cid=10676565&pid=134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