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上二年级了,多了一门英语,加上葫芦丝也需要天天练习。每天我都唠叨:“葫芦丝练了吗?英语读了吗?”时常都是他敷衍着,待到同学一叫他,他便飞一般地穿鞋出去准备玩。
“不许走,葫芦丝没练!”我声音至少有百分贝以上,儿子面带不悦练习两遍,我则一旁怒目以示,母子二人常常是剑拔弩张之势。
没多久,连我自己都感到厌烦。孩子写作业总是很积极主动,从不需要家长督促,可是练习葫芦丝和读英语怎么这么不自觉?分析主要原因是:学校对英语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语文数学,葫芦丝是课外特长,一周才上一次课。有了问题,家长不停唠叨总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只能促孩子养成习惯,让他主动完成才是良策。
我们母子之间解决问题的方式一向是:交流,达成共识。
“儿子,你喜欢葫芦丝吗?”回家的路上是我们交流的时机。
“喜欢啊,我想吹的跟李春华大师一样好呢。”笑盈盈的小脸一副期盼的表情。
“可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哦,需要天天练习,不然什么时候能吹成李春华大师那么好啊?”
“嗯,我觉得也是。”孩子肯定的点点头。
“那英语呢,你老是说以后要读耶鲁大学,那英语不过关不行啊,语言……。”
“是用来交流的。”没等我说完,儿子接上了下句。
“你很明白啊,所以要经常读。以后咱们俩天天一起读好不好?”
“好啊。”
“咱们来三个约定好不好?每天晚上出去玩之前,做好吹葫芦丝、读英语和收拾书包这三件事,不然不能出去玩噢。”我跟孩子商量着。
“好!一言为定!”爽快的答应。
自此,每天我做晚饭的时候就是跟孩子共读英语的时间,我们一问一答,没几分钟就开开心心地把课文读完了。
刚开始,有时他会忘记约定,我只需伸出三个指头,他马上明白所指,自觉地完成了三个约定再出去玩。没过多久,在出去玩之前儿子会自检一下“三件事”是不是都做完了。无需我再唠叨,好习惯自然而然就养成了。
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多“疏导”,少“管教”,尽量抓住孩子的内心需求,把握孩子的内心感受,随机进行引导,通过情感沟通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帮助孩子培养好习惯,这才是父母留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