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骄傲,我是灵宝人
——大王镇语文实践活动纪实
灵宝一小 张凤英
活动策划:
今年暑假,我校孩子的暑假作业与往年相比,可以说是一个华丽的转身。那就是让他们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增长知识。在学校统一规划下,我们年级各教研组通过精心策划,分别制定出了各学科的活动内容,所有老师全部参加。由于语文和品德实践活动的主题分别是“我骄傲,我是灵宝人”和“家乡美景”,在学校规定语数老师携带一个小学科老师进行活动的前提下, 我和品德老师决定选择灵宝老城所在地——大王镇,带领三个小组进行实地采访,既可以欣赏大王老城渡口、后地村千亩荷塘和千年枣林的美景,又可以了解灵宝特产——后地村莲藕和大枣的种植生产情况,另外,老城的美食“史猴烧猪头肉”也是我们一并调查活动的内容之一。所以,“一线四点,美景、美食、特产三项活动齐头并进,游览、采访、学习三结合”,成了我们此次实践活动的主旋律。
活动过程:
放假前一天,我们召集所有孩子明确了活动内容和要求,让他们采取就近结合的方式组成小组,确定活动时间、小组成员及分工,每组根据需要定好由谁出车,为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铺平道路。
孩子们在车里有说有笑,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已经来到了明清古枣林边,踩着黄河滩地软绵绵的沙土,看着眼前虬枝峥嵘、弯弯曲曲却又硕果累累的古枣树,抚摸着它们粗糙的树皮,一位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仿佛屹立在我的眼前。如果不是向导介绍,我真不敢相信,这些枣树已经经历了近千年的历史,沧海桑田,物是人非,黄河几经改道,但是这些枣树却在当地农民的精心呵护下,巍然屹立在这片土地上,这不就是大王镇悠久历史的一个见证吗?向导告诉我们,正是因为黄河从西、北、东三面环抱大王镇,形成了大片的沙土地,所以当地人选择了耐干旱的枣树种植,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大规模枣林。
枣林合影留念后,我们沿着只能通过一辆汽车的乡村公路,穿梭
于枣林之中,不知不觉便来到了黄河古渡口。由于正值退潮期,再加上今年干旱,黄河的水又小又浑浊,古渡口显得冷冷清清,望着河对岸一望无际的黄土地,心中不由升腾起一种失落感。我想,此时此刻,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想看到黄河波涛滚滚的壮观景象吧!“看,那里还有渔船呢!好大啊!”孩子们的惊呼把我拉回了现实中,抬眼望去,只见几艘十余米长的渔船搁浅在河岸边,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昔日的繁忙。向导告诉我们,这里之所以称为黄河古渡,是因为从这里乘船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到达河对岸山西,这可是自古以来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这些渔船是从上游过来打渔的信阳渔民的,他们常常涨水而来,退水而去,这些渔民经验丰富而且聪明,他们在河里用渔网布成迷魂阵,鱼儿一游到此网,便再也游不出去了,自然成了这些渔民餐桌上的美味。
太阳越升越高,离开黄河古渡,驱车不到十分钟,便是后地村千亩荷塘了。来到被枣林包围的荷塘边,满池硕大、生机勃勃的荷叶一下子吸引了我们。孩子们不顾我们的阻挠,纷纷折下荷叶,当起了遮阳伞,他们奔跑在荷花池间一米多宽的田垅上,追逐着,嬉笑着,向荷塘宣泄他们久违的快乐。我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大面积的荷塘,远远望去,接天莲叶一碧万顷,在阳光的照耀下,令人心旷神怡。正值六月荷花盛开的季节,只见挨挨挤挤的荷叶间几朵荷花已经绽开了羞涩的脸庞,有的才露尖尖角,有的含苞待放,也有的已经完全盛开。我正在纳闷为什么这么大面积的荷塘只有少数荷花开放时,当地种植莲藕的农妇走了过来,她看到孩子们手中的荷叶,制止了他们的行为。随机,我带领孩子们对她进行了采访。原来,采摘荷叶会造成地下的莲藕损坏。我们连连向她致歉,又陆续问了几个我们不知道的问题,原来,莲藕分三类,分别是花莲、耦莲、籽莲,种花莲主要是以观赏花为主,种植耦莲以收获地下的根茎为主,而种籽莲则以收获莲子为主。我们这才恍然大悟,难怪这里的莲藕开花这么少呢,原来他们种的是耦莲。
此时太阳已经快到头顶了,由于还有两个活动地点,我们匆忙驱车赶往大王镇后地村,采访后地大枣的历史和生产过程。来到后地村,只见整个村庄被大片大片的古枣林包围着,好像所有的房屋都避树而建,为了保护这片传承千年的古枣林。我们将车子停在枣林边,一位老农向我们介绍了后地村枣林的历史和当前的发展状况,我们还跟随他去看了他家的炕枣房以及村里新建的新式炕枣房,了解了收枣和大枣成熟后烘制的过程。
来时的悬疑一一从我们心中渐渐排除,我们离开后地村,直奔老城村“史猴烧猪头肉店”,了解这款特色菜的起源、制作和发展过程。还好,老板在繁忙中接受了孩子们的采访。但涉及到商业机密,酱烧猪头肉的制作过程他只是给我们粗略说了一下。我们都很惊奇的是,诺大一个猪头,居然只用一碗水八个小时蒸熟,其中的原理我们不得而知,更没有口福去品尝。因为老板说他家的猪头肉是用祖传秘方特制的,顾客需要提前订制,所以每天所蒸数量有限,而且大都是客人用来招待贵宾的,只有等客人来了才能开锅出售,下午没有卖,带着遗憾,我们离开了这家店铺,但是传说中酱烧猪头肉的鲜香无比,仍然在我们耳际存留。
走出大王镇老城村已经是12点多了,一个上午的奔波,我们早已饥肠辘辘,在回去的路上,我们还在大王镇南营村亢家祠堂稍作停留,了解祠堂文化以及亢家祠堂的重建过程,亢氏家族在灵宝600多年的历史,让我看到了一个姓氏的变迁在这里的繁衍,这不仅仅对历史学家研究姓氏文化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有力地证实了,灵宝大王镇真是一块值得人留恋的沃土。
活动感受:
此次实践活动,我们带着孩子们集采访与游览为一体,了解了大王镇丰厚的历史文化和淳朴的民风,大大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也看到了市政府在大王镇建设中打造生态旅游乡镇所作出的一些努力,我想,大王镇的明天一定会像迁往新市区以前一样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