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三年级作文 >

国 学 美,书 香 魅作文

2019-05-31 
国学美,书香魅---濮阳市昆吾小学国学教育“一四三”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濮阳市昆吾小学始建于2005年,现有43个班,

国  学  美,书  香  魅

---濮阳市昆吾小学国学教育“一四三”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濮阳市昆吾小学始建于2005年,现有43个班,学生2900余人,教职工127人。自建校以来,我校就瞄准“实施魅力教育,创办学生向往的学校”的办学目标,以创建书香校园为抓手,引领全体师生诵读中华经典,踏上了一条智慧的阅读之旅。

经过几年不懈的实践,我们以“文化立校、书香怡情、阅读益智”为目标,以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为抓手,彰显国学之美,焕发书香之魅,边探索边实践,初步建构了国学教育“一四三”体系。国学教育“一四三”体系是指营造一种氛围,拓展四种渠道,实现三个提升。

一、营造一种氛围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让每处环境都能育人。我们在教学楼的走廊内增设了“阅读长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利用校园围墙,设置“濮阳成语故事”和“蒙学经典介绍”两个主题墙面,打造出了形式灵动而又耐人寻味的“经典广角镜”,建设了“国学林”,国学林里的造型石头上刻有仁、义、礼、智、信字样,一草一木都彰显儒雅和厚重。

我们在教学楼、办公楼设置了多处开放式“教师书吧”和“学生书吧”,为师生阅读提供最大的便利条件,课间小憩、驻足路过……师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停下脚步享受阅读的快乐;我们还在每个教室设置了班级小书架,方便学生随时阅读,资源共享。

一草一木会说话,好书处处触手及,全校上下营造了浓郁的书香氛围,掀起了学国学用国学的热潮。

二、拓展四种渠道

我们引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让中华灿烂文化走进学生心灵,以国学的儒家之德,儒家之学,儒家之教为血肉精魂。几年来,我们逐步探索出了开展国学教育的四种有效途径,即日诵、周课、两节、科研。

(一)日诵,师生共同编织心灵密码。

日诵是指坚持每日诵读。在诵读内容上,最初是我们自编的校本教材《昆吾蒙学经典诵读系列》,在老师指导下分阶段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论语》等。2012年,我校被北京育灵童教育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课程研究院授予“国学经典教育实验基地”。2013年,又改为北京育灵童研究院的国学教材。我校购置了北京育灵童国学研究院的系统教材和网络版教学软件,使国学教育更加系统化、序列化。在诵读形式上,我们借鉴了新教育倡导的“晨诵、午读、暮省”的日诵模式,把日诵分为“晨诵”----与黎明共舞、“午读”----师生共筑语言密码、“暮省”----为心灵加油三个部分。

每天早晨,迎着第一缕朝阳,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诵读《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经典,琅琅的读书声,载着希冀和快乐畅想,掀开校园崭新的一页。

 每天下午上课前,是我们的午读静悄悄时间。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沉浸在阅读的世界里,构筑共同的语言密码,拉近了心灵距离,密切了师生关系。

每天傍晚师生一起通过“暮省”活动“领其意悟其道”,感受国学经典真善美,提高人文素养。

每天的晨诵、午读、暮省活动就像水滴石穿,日积月累,浸润在学生的心田。

(二)周课,国学教育课堂主阵地

周课是指每周的读写课、国学教育课和国学教育整合课。

我们把每周三下午的两节课固定为“全校读写课”,或是师生同读静思默想,或是读书交流畅谈体会,或是读写结合创新表达……别出心裁的读书形式让师生共同感受着读书的乐趣。读写课也是极好的阅读指导课,教师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默读、速读、读思结合,从而全面提升阅读的质量,在读通读会的基础上,教给学生把厚书读薄,读出文章的重点和脉络,把薄书读厚,读出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在读写课的基础上,我们开设了国学教育课,每班每周一节,最初开设国学教育课,很多老师都感觉无所适从,为此,我们举行了国学教育观摩研讨课活动,每个年级选派一名优秀教师面向全校做一节国学教学观摩课,教师群策群力、积极研讨,借助育灵童网络版教学软件努力打造“读,说,背,用”国学课“四步教学法”。比如程瑞华老师的《论语.学而时习之》一课就较好的体现了我校国学教育“四步教学法”的特点。

我们还以“国学教育整合课”为载体,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整合,努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国学教育网络。

一是国学教育和语文学科的整合。将国学教育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效链接,尝试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内容、教材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将国学经典融合到对课文的学习巩固、拓展迁移等环节之中。

二是国学教育和其他学科的整合。美术老师组织学生绘制国学经典手抄报,音乐老师教唱《古诗新韵》,体育老师开发出了国学诵读竹竿舞,少先队开发出了国学诵读路队口号……。

    三是国学教育和德育课的整合。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校开展了道德讲堂、孝心小天使评选等活动。例如,任瑞华老师的班级举行的以《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为内容,以《播种孝行,辉映童心》为主题的班级道德讲堂活动,让学生懂得怎样对父母尽孝;李庆蕊老师的班级进行了“走进经典,孝德至上”德育实践课,共分为“诵经典,明孝行、爱父母,见行动、爱祖国,立承诺”三个篇章,以《论语》的内容为主要载体,帮助学生理解“孝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养父母之身”,就是保障父母的衣食住行,第二层次“养父母之心”,就是好好学习做人,不让父母担心,让父母心情舒畅,第三层次“养父母之志”。通过国学教育与德育课的整合,教育学生不仅要懂得从小孝敬父母,还要懂得长大报孝祖国。

(三)两节,搭建展示大舞台。

两节是指我校的品牌活动读书节和诗歌节。读书节和诗歌节成为展示国学教育成果的大舞台,也成为我校持续推进国学教育走向深入的有效举措。

1、夏有读书节

每年的六一前夕就是我校隆重举办读书节的日子,至今为止,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读书节”贯穿于整个学期的始终,从学期初的图书漂流,到学期中的书市大集,到世界阅读日的书香系列表彰,再到学期末的集中展示,每一天都可以说是师生快乐读书的节日。尤其在集中展示的日子里,既有舞台上精彩绝伦的动态演出,也有丰富多样的静态作品展示、教师读书沙龙,班级读书会,充分展现师生家长一年来读书学习的进步收获,展现学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丰硕成果。

2、冬有诗歌节

每年的元旦前夕是我校一年一度的诗歌节,以“写诗、展诗、诵诗、画诗”为主题广泛开展,不仅面向全体师生家长举行校园原创诗歌大赛;并且评选校园“十佳小诗人”,同时出版学生、教师、家长诗集和《昆吾风》诗歌节特刊。一首首好诗让人爱不释手,一张张诗文画报叫人赏心悦目,一份份手写绘使人赞叹不已,我们还将师生的优秀作品以展演的形式精彩演绎,让诗情画意的种子扎根在每个昆吾人的心田。诗歌节现已举办四届。

读书节和诗歌节的节目内容以经典诵读为主,每个节目都主张学生大面积参与,在准备节目的过程中,师生一起读经典、诵经典、演经典,在我校举行的六届读书节活动中,仅大型经典诵读节目就有50多个,参与演出学生达4000多人次。很多节目还被选中参加全市春节晚会、清明诗会、端午诗会等大型演出活动,当学经典内容变成了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上的时候,国学经典就成了师生生命的一部分。

(四)科研,促进国学教育整体提升 

教育科研是学校内涵发展,教师专业提升的有效途径,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可靠保证,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在国学教育方面,我校高度重视走教育科研的路子,我校的《国学教育“一四三”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已被立项为省级课题,我们以此为契机,大力开展国学教育教科研活动,探索国学教育的内在规律,进一步促进国学教育的整体提升。

一是成立校园研究院。我校有一项推进教育科研特色管理活动,就是“校园研究院”,研究院的申报采用的是“校园机会榜”的方式进行招标,完全由教师本人根据自己的个性需求申请成立,是“志同道合”的教师们自发组成的“自治式”研究团队。日常工作实行院长负责制,学校在资金、学习机会、资源等方面实行倾斜性扶持,推动优秀教师先行一步。全校十几个校园研究院中,仅国学教育方面的研究院就占了四分之一,有“国学课教学研究院”,“吟诵教学研究院”、国学教育与语文学科整合研究院等,每个研究院承担一项子课题。

二是开展专题培训活动。我们先后邀请了北京育灵童研究院副院长陈云娜博士、肖川教授、陶继新总编到我校进行国学教育、读书学习、心灵成长等面的专题报告。我们多次选派老师外出学习国学教育先进经验,先后参加了北京由育灵童教育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总课题组举办的“第六届、第七届全国小学经典教学观摩培训”,开阔了教师视野,提高了专业执教能力。

三是读书系列活动。我们全校教师人手一本《和孔子学当老师》书籍,召开了多次读书交流活动。组织老师们利用寒暑假时间学习古典文学精髓《学记》和《论语》。开学以后,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学习心得。使老师们从古老的经典中汲取教育智慧,启迪教育思想,点燃教育的激情和梦想。

四是国学素养提高活动。要求教师带头背诵国学经典,要求学生会背的,老师首先要会背,学校对教师的基本功考核中,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对教师背诵国学经典的考核。

五是博客教研活动。学校提倡老师把日常的读书笔记、教育故事等上传到博客上公开发表。博客教研如火如荼地开展,所营造的浓厚氛围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学习、教研的热情,使老师们摒弃了倦怠,积极投入到专业化阅读与写作之中。一篇篇磨课说课笔记、一份份教学后记、一则则读书日志、一个个教育故事…… “博客教研”使老师们养成了“读书---反思---写作”的习惯,作用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改变着教师的学习和教研方式,促进教师终身学习,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丰富多彩的教育科研活动,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国学教育走上了效益化、科学化的路子。“课题工作化,工作课题化”成为我校国学教育的常态。

三、实现三个提升

在几年的探索与实践中,我校的国学教育逐渐呈现出科研化、活动化、网络化的特点,通过营造一种氛围,拓展四个渠道,实现了学校、教师、学生的整体提升。

(一)国学教育科研化,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

国学教育科研化让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了显著提升,我校“吟诵研究院”的研究课题“小学生学习吟诵的课堂教学研究”被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课题组吸纳为子课题;“国学课教学研究院”教师执教的优质课《弟子规.朝起早》在咱们教育研究院开展的活动中获得全国国学教育优质课一等奖;我校成长了一大批博客高手,仅省级“教师博腕儿”就有二十二个,被誉为“昆吾博腕儿现象”;我市有一项很重要的教师专业化成长工程---梯级教师工程,共分为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专家型教师五个梯级,在这项工程中,我校获得“骨干教师”称号的有32人,学科带头人称号的有16人,名师称号的有6人,总数54人,骨干教师以上级别的人数比例达教师总人数二分之一;我校拥有国家级骨干教师2人,特级教师1人,省级名师6人;我校陈慧萍老师2012年荣获“河南省第四届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应用优秀教学成果评选活动”观摩课唯一特等奖,教师获得省市级优质课一二等奖上百人次。更多的教师在国学教育的研究过程中,提升了人文素养,体验到了教育的幸福。 

(二)国学教育活动化,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校园内有浓厚的国学教育氛围,又通过日诵、周课、两节和科研四种渠道,我们以此为抓手,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学教育活动。

一是国学教育等级评价制度。我们制定了等级评价细则,印制了国学教育等级勋章,在全校开展争章评级活动,形成比学赶帮的浓厚氛围。

二是评选“诵读小明星”。各班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诵读小明星”活动,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

三是评选“道德实践星”。国学经典中蕴涵着大量的伦理道德、礼仪风俗、人文历史等古代文化,对于现在仍然有着极大的教育意义。

除了引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外,我们还注意学以致用,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道德实践星”评选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在语文素养、人文素养、道德品质等方面都有整体提升。

请大家欣赏学生在评选活动中学习《弟子规》后写的博文:

《坐  姿》

今天,我跟着妈妈去单位了,在办公室里,我发现妈妈坐姿不端正,还乱晃动。我说:“妈妈,您忘了我们前天背的弟子规了吗?勿箕踞,勿摇臂。”妈妈立刻坐端正了,拦着我亲了亲我的小脸。

《鞋子穿错了》

今天早上,弟弟起床了,我看见弟弟的鞋子怎么这么别扭,仔细一瞧,哦,原来弟弟的鞋子穿反了。我连忙叫给弟弟说:“弟弟,你的鞋子穿反了。”弟弟一看,连忙脱下来,穿好了鞋子。这时,我想起了《弟子规》中的句子:“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这样的博文还有很多,不再宣读。

很多家长写信打电话给学校反映“不仅孩子在学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中变得懂事了,高雅了,连我们家长都被带动着一起来学习国学经典了。”

国学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甚至可能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走向。我校毕业生王小丫,今年上初中二年级,具有深厚的国学素养,年仅十三岁的她,在半年时间内,不仅用文言文撰写诗词歌赋四十余篇,还大胆挑战白居易的《长恨歌》,以高山流水的故事为题材,写下了四百多字的长诗《绝弦曲》;她不但能全本背诵《古文观止》,还能保持现场定题三十秒成诗的记录,她的文章被中华国学总会创始人、香港书谱学院院长伍灯法师誉为“当叫全国中小学生无颜色”,她在我市公益讲座华英讲坛上开设国学讲座,是讲坛开办以来年龄最小的讲师,她的事迹被濮阳广播电视报整版报道,并被濮阳广播电视台邀请去现场直播节目,介绍自己学习国学经典的经验。

(三)国学教育网络化,促进学校整体品位提升

学校的国学教育已经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网络化的格局,走上了内涵发展的道路,形成了和谐、文明、人文、书香的校园氛围,学校被市教育局评为首批书香校园,被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等部门命名为全国“书香校园”示范学校,今年,学校又被评为河南省校讯通“十大书香校园”。 介绍我校校园阅读文化的专题片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一套节目播出。学校还先后获得全国读书育人特色学校、全国和谐校园、全国国学经典教育实验学校、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校讯通阅读示范学校、河南省科技教育基地学校、市教书育人先进集体、濮阳市校本教研示范学校、濮阳市教师培训工作先进单位、“濮阳市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示范点”等200余项荣誉称号和奖励。

走进昆吾校园,花香书香弥漫,侧耳聆听,书声笑声琅琅,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国学之美,书香之魅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一言一行,我校毕业生升入初中后,儒雅有礼、成绩优异,语文素养深厚,得到了初中学校的普遍欢迎。我们认为,学校最应该成为学生上学时向往,毕业时留恋,一辈子难忘的地方。因此我们每年都会进行毕业生调查,在调查活动中,学生对小学生活感到满意的在百分之九十以上。

“蒙以养正,圣功也”,学生从小亲近中华经典,在亲近中热爱,在热爱中传承,在传承中弘扬,彰显国美之美,焕发书香之魅,我们一直在努力。

谢谢大家!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