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初中生(7)——如何面对初三孩子
今天在“初三交流群”中看到几位初三家长谈论孩子的问题,他们或为孩子没有学习动力而发愁,或为孩子没有目标而困惑,总感到初三的孩子突然间变得陌生起来,家长又往往是爱莫能助。面对这些困惑,主要原因是面对孩子的成长,家长关注的只是生理上的变化,而更多地忽略了孩子心理上的变化,仍用不变的方式来教育变化了的孩子——穿新鞋,走老路。
初三的孩子没有了初一、初二的新鲜感,又缺少初四的压力,他们正处于初中学习的转型期,心里敏感、情感独立,试图摆脱对父母的依赖,他们更多的是寻求同龄人的友谊和对新生事物的好奇,此时无谓的“口水之战”只会增强孩子的厌恶感。
初三的孩子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多,知识的严密性、逻辑性越来越强,物理、化学是新增科目,在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要引导孩子认真的学习态度,许多题目看似简单,其中却有不少的陷阱,稍不留意就会“大意失荆州”;在几何的学习上,逻辑性、解题步骤与格式都显得尤为重要;语文和英语的学习也不再停留在听写和背诵上,更多的是阅读理解和写作,这不但要求孩子完成课本知识,更多的是提高孩子的阅读量和理解能力。很多家长在辅导孩子时虽然花费了不少心血,可收效甚微,甚至事与愿违。其根本原因是家长缺少方法——他们既不了解初三孩子的学习特点,也不太懂得辅导方法,一味地灌输只会令孩子敢怒不敢言。小学重在习惯的培养,初中的关键就是方法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足以证明方法的重要性。
有了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再就是为孩子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了。初三孩子已有了自己独立的意识和见解,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努力的方向和追赶的目标,此时最忌讳家长横向比较,更不要动不动就拿分数说事。青春期的孩子好面子、自尊心强,没有哪个孩子不想考好,车轮战式的测试更是令孩子身心疲惫,考前孩子希望家长能给自己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成长比成绩重要,过程比结果重要。”面对初三的孩子,我们家长要学会鼓励孩子,欣赏孩子的点滴进步,不要总把眼睛盯在分数上,更不要用名次论英雄。作为过来人的家长更应懂得考试在初中生心中的分量,考好了及时表扬,考砸了好生安慰,与孩子一起分析、梳理,在分析中梳理,在梳理中总结,在总结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用一种淡定的心理看待孩子的每一次考试,帮孩子消除压力,把每一次考试视为一个阶段的检验而已。
对待初三的孩子,家长不止是应该关心孩子的学习,更应该关心孩子的成长,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如果别人问“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你会嗤之以鼻,可细细揣摩,你又能了解孩子多少呢?孩子不爱学习的症结何在?孩子的近期目标是什么?你每周与孩子聊天的时间有多少?能像朋友一样侃大山吗?……只有蹲下来,真正用心倾听才能充分了解孩子。说到“了解”,不少家长感到孩子的很多思想和行为无法理解,那是因为你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设身处地去想问题。不少家长认为自己拼命工作、努力赚钱,尽最大可能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孩子就应该懂得珍惜、无条件地服从家长,其实不然,孩子没有我们的经历,就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他们更需要家长的理解和宽容,这就需要我们彼此敞开心扉,进行沟通和交流。很多家长都以自己忙或孩子拒绝交流为由很难将沟通进行下去。其实与孩子交流的关键是“平等”,既然是交流就要区分于汇报,家长不妨找一个轻松的话题开始,很自然地“转”入正题,其实与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斗智斗勇的过程,很多时候“曲线救国”也不失为一种交流的办法呢。适时的鼓励是打开下次沟通的金钥匙,也是为孩子树立信心的关键。
有了“了解、理解、沟通和鼓励”做铺垫,朋友式的亲子关系已基本形成,可不管并不等于放纵,玩是孩子的天性,家长作为孩子的成长伙伴,要及时给予督促,督促的目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生活规律,“好习惯好人生”,孩子有了良好的习惯和心理素质,再加上学习的兴趣和努力的方向,相信孩子会轻松度过初中生活的。
初中生学习重在总结和归纳,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养成预习和复习的习惯;阅读不但可以拓宽知识面,还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家教有法无定法,适合自己孩子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