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孩子写作文
我的孩子已经上三年级了,她不是很爱写东西,也没有坚持写日记。在教育女儿方面,我做得很不够,要求不是非常严格。但是,只要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小练笔或者是作文,女儿都非常认真。而且,她每次写完作业总要让我签字,每次写作文都要求我辅导。因此,我每次指导她写东西都非常认真,也希望她能通过我的指导学会写作的方法。下面,我就将自己是如何指导孩子写作文的方法简单总结如下,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根据习作要求、确定习作内容
根据老师布置的习作内容和要求,我与女儿讨论具体写作内容。例如:老师给他们列出了一些小动物“蜗牛、公鸡、小猪、小猫、小兔、乌龟”等,任选一个小动物,写一篇通话作文。
1问:类似习作要求的课文,找到规律和写法。
我先问她:“你学过的童话课文有哪些?”“《陶罐和铁罐》《纸船和放风筝》等”
分析童话作文的特点:都是将小动物、植物、身边的一些事物当做人来写的,赋予它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和思想感情。童话故事的魅力所在不仅仅是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更主要的是作者想通过童话故事来传达对儿童的教育。例如:《陶罐和铁罐》不就是教育我们不要拿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相比吗?教育我们要友好相处、团结友爱。
2问:根据习作要求选材、确定写作思路。
你选哪几个小动物?(公鸡、小兔、小猪、小猫)
他们之间会发生一件什么事情?你想通过你的通话作文教育别人或者引导别人具有怎样的美德?是关于团结友爱的、互相帮助的、是讲究卫生的、是孝敬父母的还是保护环境、遵守规则的?(女儿选择保护环境。)
3问:回想所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
关于保护环境的主题,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相关的语句可以借鉴?或者学校的精品文化中有没有可以引用的句子?
女儿答:“有。可以用上‘随地吐一口痰,吐掉的是你的美德;弯腰捡起一张纸,捡起的是你的形象。’‘勿轻微小,积小而身自明;勿视微行,累微而身自正。’”
二、女儿口述作文、我边打边思考
确定了主人公、题材、内容,女儿开始口述作文。在她口述时,我一边快速打进电脑,一边快速思考,她的文章中有哪些不足,如何帮助她补充得更加具体、生动。
例如:她口述的《保护环境的小乌龟》。第一稿为:
在一座山脚下,有一片小树林,树林旁边有一条小溪,在小溪的边上有一座动物学校。学校里有各种小动物。
乌龟、小猪、花猫、小兔都是一年级一班的同学。他们是好朋友。
有一天,他们在小溪边玩耍。小猪看见有一片废纸。它说:“你们看,那边有一张废纸。我们要不要去把它捡起来呀?”
小猫说:“那又不是我们丢的,我们干嘛要去捡?”
小兔说:“那又不是我们的卫生区,费那个劲!”
乌龟慢慢地爬到树林边,捡起了那片废纸,扔进了附近的垃圾箱。
公鸡老师刚好路过,看见了这一幕。回到教室,公鸡老师表扬了同同:“你真是个讲卫生的、爱护环境的好孩子!我们经常讲‘随地吐一口痰,吐掉的是你的美德;弯腰捡起一张纸,捡起的是你的形象。’”
老师又说:“勿轻微小,积小而身自明;勿视微行,累微而身自正。”
小猫、小猪和小兔听了,羞愧地低下了头。
在打字过程中,我发现她的童话故事编的有条理,但不够具体、有个别句子不够连贯。
三、按照习作要求、指导描述具体
在她叙述完毕后,我一边读她的习作,一边帮助她补充、修改。
例如“乌龟、小猪、花猫、小兔都是一年级一班的同学。他们是好朋友。”你看过很多童话故事,不一定非要用小猪、小猫来叙述啊,你可不可以给她们起个好听的名字?不是更吸引人吗?(女儿修改为:乌龟同同、小猪胖胖、花猫咪咪、小兔乖乖都是一年级一班的同学。他们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学习、做游戏。
这些小动物在说话时的语气和神态是怎样的?补充具体不是更生动了吗?让人有亲眼目睹的感觉多好。(女儿补充了“理直气壮、摸摸脑袋,憨憨地说、附和、同学们不约而同地为同同鼓起掌来。)
四、再读改后习作、总结习作方法
作文补充、修改完善了,为了加深印象,我让孩子再一次读习作,使之对本次习作有一个完整的印象。然后让她自己说说自己修改了哪些地方,这样修改有什么好处。对她没有点到的内容,我再一次强调,帮助她对童话故事的写作方法进行巩固。
附:
爱护环境的小乌龟(第二稿)
在一座山脚下,有一片茂密的小树林,树林旁边有一条清澈的小溪,在小溪的边上有一座美丽的动物学校。学校里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小动物。
乌龟同同、小猪胖胖、花猫咪咪、小兔乖乖都是一年级一班的同学。他们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学习、做游戏。
有一天下课,他们在小溪边玩耍。忽然,小猪胖胖看见树林旁有一片废纸,也不知是谁扔的。胖胖摸摸脑袋,憨憨地说:“你们看,那边有一张废纸。我们要不要去把它捡起来呀?老师说,我们得做个讲卫生的好孩子。”
咪咪理直气壮地说:“那又不是我们丢的,我们干嘛要去捡?”
小兔乖乖也附和着说:“就是!就是!再说那又不是我们的卫生区,费那个劲!”
在他们议论的时候,乌龟同同一声也没吭,只见它慢慢地爬到树林边,捡起了那片废纸,扔进了附近的垃圾箱。
公鸡老师刚好路过,看见了这一幕。回到教室,公鸡老师表扬了同同:“你真是个讲卫生的、爱护环境的好孩子!我们经常讲‘随地吐一口痰,吐掉的是你的美德;弯腰捡起一张纸,捡起的是你的形象。’爱护环境不是一句空话,要落实在实际行动中!希望大家都像同同学习!”同学们不约而同地为同同鼓起掌来。
老师又说:“勿轻微小,积小而身自明;勿视微行,累微而身自正。”
胖胖、咪咪和小兔乖乖听了,羞愧地低下了头。从那以后,他们也养成了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附:女儿改编通话作文《陶罐和铁罐》
《陶罐和铁罐》新编
在国王的御厨里,有两个罐子。一个是陶的,一个是铁的。
骄傲的陶罐经常看不起铁罐,常常奚落它:“你看你,又笨重又丑陋,一身铁灰色多难看呀!你看我,多么轻巧,身上有好看的花纹,还有美丽的色彩。”
铁罐子谦虚地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比美的啊!”
陶罐子说:“我又结实又美丽,也不会生锈。可是你就不一样了,夏天里一受潮,你的腿脚就会锈迹斑斑,来年你就会变成残疾人了。”说着说着,陶罐子忍不住呵呵呵地笑了起来。
铁罐子一言不发,笑了笑。
陶罐子轻蔑地说:“你们铁罐子总是呆在地上,而我们陶罐子总是站在高高的柜台上,这就显示出我们的地位比你们高!再说了,人们用你们来烧水、煮饭,用我们把你们做的饭菜呈送给国王,你们哪一个见过国王?”
铁罐子不再理会陶罐子。
时间在流逝,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事情,在一次地震中,陶罐子从高高的柜台上跌落下来,粉身碎骨,而铁罐子却安然无恙。
附:女儿描写游戏的片段:
一开始的习作只有过程,没有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中凡是加粗的字,都是在我的引导后补充的。而孩子们常常对自己的感受转瞬即逝,因此,调动她回忆当时的感受,补充具体,才是一篇吸引人的习作。
激流勇进
在北京欢乐谷的游戏中,我最喜欢“激流勇进”。我和爸爸、奶奶每人披上一件塑料的一次性雨衣,坐在一艘刚能坐下三个人的小船上。为了安全,我们把小船上用来保护身体不会被抛出去的一块挡板拉下来,盖住了腿的部分。小船上只露出我们的上半身。
在小船的底部有两条带动它的铁索,使它在轨道上能够安全行驶。小船开始启动了,一开始是一段平坦的水路,它慢慢地行驶,我只觉得小船能够自动前行,很神奇。然后小船顺着一道大约两米高的斜坡,慢慢向上走。我的心紧张极了,生怕小船下的铁索不保险,会把我们摔下去,我紧紧地抓住胸前的挡板,眼睛一眨不眨直盯着前方。啊!上来了,我还没来得及高兴,小船突然一下子又向下滑去,那速度可真快呀!眨眼之间我们就滑下来,小船冲击水面溅起的水花迎面扑来——哗!我满头满身都是水,小船里也进了一些水。
尽管我们都被水弄湿了,可是我们都非常高兴。哈哈哈地笑起来。小船继续向前行驶着,不一会儿一座大约四、五米高高的斜坡又出现在我们面前,小船又向上行驶。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又紧张又激动,真是太刺激了。上到高处,行驶了一段平坦的水路,我暗暗庆幸,可是还没等我高兴完,小船就又“嗖”地向下冲去。这次的水花比上次的还要大,小船里面全都是水,我身上都湿透了。
游戏结束了,小船回到了起点。下来的时候,我们一个个都成了“落汤鸡”,浑身湿淋淋的。此时,我的心渐渐平静下来。我们在阳光下站了一会儿,以便让衣服快点干,然后又去玩别的项目去了。
每天,孩子们都在玩,但是怎么玩的?方法是什么?过程怎样?有什么感受呢?是孩子们常常忽略的。我们必须一步步引导她们去观察、回忆、思考,才能写出好作文。
附:女儿玩沙包的习作。
玩沙包
今天中午,妈妈带我去姥姥家吃饭。饭前,哥哥拿出两个沙包对我说:“咱们来玩沙包吧!”我说:“可以呀!”
我们俩在家门口,你扔给我,我仍给你的玩起来。妈妈看见了,说: “让我来给你们露一手!”只见,她两手拿着沙包,沙包在空中、在两手间来回地翻滚着,像变魔术一样,看得我眼花缭乱。我和哥哥也想学,就央求妈妈教我们。
妈妈说:“两手拿着沙包,一手一个。先将右手的沙包往上方抛出去,然后将左手的沙包转移到右手,再用左手接住从空中掉下来的沙包。这样不停地连续做扔、送、接的动作,就可以了。”
按照妈妈说的方法,我开始学起来。一开始,我用右手把沙包扔出去,左手也跟着把沙包向右手扔,常常是右手没接住,左手也没接住,两个沙包都掉落在地上。哥哥忍不住笑起来。妈妈鼓励我:“别灰心,好好练!”我一次一次地尝试着,慢慢地掌握了技巧,右手能把沙包向上抛出了,左手也能把沙包准确递到右手中,再接住掉落的沙包。成功了!我的心里无比高兴!妈妈夸我:“有进步!”我一次次地练习着,成功的次数也多了起来。妈妈说:“熟能生巧,还得多加练习。”
哥哥比我学得快,尽管他的动作和我一样不熟练,很慢也常常失败,但是我们俩都非常高兴。
妈妈说:“练习扔沙包能锻炼手眼协调能力,要多做这样的活动。”
她还为我们展示了单手扔沙包。两个沙包一上一下,像在空中翻跟头一样。我好羡慕、好崇拜妈妈啊!妈妈说只要我用心练习,也能练成的。
我一定要刻苦练习,掌握扔沙包的技巧。到时候,同学们也一定会崇拜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