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改变 迎接挑战
——读《谁动了我的奶酪》后感
平日里我就是个爱静的人,心中最向往的就是卧在沙发中,嚼着零食,捧着一本喜爱的书静静地看。无人打扰,兴平气和,不去想生活的琐事,不去管工作的压力,抛开所有的烦恼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在我眼里读书是种享受,读书是种快乐。
本学期,学校倡导教师多读书,多学习。于是空余时间我又拿起了书本,周末我与儿子又多了一个去处——书店。我读的书比较杂,有教育书,也有文学小说,数数大约十余本。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那本旧书《谁动了我的奶酪》。
《谁动了我的奶酪》写的是个可爱的寓言故事,每页都配有主人翁滑稽可爱个性鲜明的漫画形象。书中主要讲述4个"人物"---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他们生活在一个迷宫里,奶酪是他们要追寻的东西。有一天,他们同时发现了一个储量丰富的奶酪仓库,便在其周围构筑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后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见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他们的心态暴露无疑:嗅嗅、匆匆随变化而动,立刻穿上始终挂在脖子上的鞋子,开始出去再寻找,并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鲜更丰富的奶酪;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对变化却犹豫不决,烦恼丛生,始终无法接受奶酪已经消失的残酷现实。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唧唧终于冲破了思想的束缚,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进入漆黑的迷宫,并最终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却仍在对苍天的追问中郁郁寡欢……
生活中,其实"奶酪"是个比喻,代表我们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钱、爱情、幸福、健康或心灵的安宁,也或许是一种生活的意愿等等。"迷宫"代表着你花时间寻求着的东西所在的地方,它可以是你工作的机构,也可以是你生活的社区,亦或是你生活中的某种人际关系。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是一个可爱的故事,轻松愉快地便澄清了混沌的生活。当一位被变化所困惑的人坐在一面肮脏的镜子前,希望看清自己的真面目而无法实现时,《谁动了我的奶酪》就像一位智者,用一条白毛巾从容不迫地擦去镜子上的污迹,让困惑者真正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想要的"奶酪",我们追寻它,想要得到它。因为我们相信,它会带给我们幸福和快乐。而一旦我们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奶酪,又常常会对它产生依赖心理,甚至成为它的附属。这时如果我们忽然失去了它,或者它被人拿走,我们将会因此而受到极大的伤害。
由此,我想到了自己。我就像故事里的唧唧。教学十几年,我一直代中高年级的语文和班主任工作,教材非常熟悉。一成不变的学生,一成不变的教材(去年的五年级还没有改教材)。我似乎也有些习惯成自然了。直到去年方校长到来,对教学结构进行了大的调整。当听说我被安排在一年级时,我真有些懵了:怎么可能?一年级,那些刚走出幼儿园的小不点,比我的儿子还小,我能教得了吗?一个从来没有带过的年级,我想都不敢想。为此我曾去找过校长,说出各种理由企图改变,但校长一句话:“没教过不等于教不好,为什么不相信你自己呢?”就把我顶回来了。那时的我真有些委屈和无奈。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我也算是硬着头皮走进了一年级。从五年级一下子到一年级,从十一、二岁少年一下子到五六岁的幼儿,从复杂的篇章训练一下子回到a、o、e,这极大的反差和跨越让我手足无措。一下课,一大群叽叽喳喳的孩子围在身边,让你给系鞋带,让你开杯盖,让你……值日时,连扫帚都不会拿的小人儿穿来穿去,打打闹闹,全然不顾你脸上的不满和愤怒。他们什么也不会干,什么也记不住。手把手地讲了多少遍扫地的方法和步骤,仍然我行我素,一窝人挤在一起扫那一片纸,让我又气又恨。以往积累数年自以为有效的教育方法在他们面前全军覆没。怎么办?我想:难道我会被这帮小孩子难住吗?既然我无法改变他们,我只能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
正如书中所说:“陈旧的信念,不会帮助你找到新的奶酪”“如果你不改变,你就会被淘汰!”于是我开始行动起来,向书本学习,向同事们请教,学习网上先进的理念和好的教育方法。我先后读了《班主任工作指导手册》《新课程教师怎样上课》《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班主任兵法》《不是孩子不对,而是方法不对》。有了好的教育和管理方法,我马上学以致用。我就像那只在迷宫里穿梭寻找奶酪的“唧唧”一样,在书海和网络中寻求对我有所帮助的资料。越学习越发现自己知道的少,越学习越体会到这种探索的乐趣。观念和方法的改变,使我拉近了自己和孩子的距离,孩子们喜欢我,我也渐渐接受并适应了这种变化,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随着与孩子们越来越多的接触,我也发现孩子们简单的可爱面。他们单纯,无论你怎么斥责始终不会记仇,那么深切甚至有些崇拜的爱着你,尊敬你。课下围你身边诉说,关心你的一举一动,殷勤的为老师拿东西,一句夸奖一张奖票对他们竟有那么大的魔力。我真是越来越喜欢孩子们了!原来教一年级并不向想象中那么艰难。经过我不断的学习和努力,现在班里学生在各方面进步都很大,我班在学校各项活动中也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他们确实让我欣慰!我想:如果当时我不接受这个改变,失去这个锻炼自己的机会,也许我还是原来那个只安于现状,裹足不前的“哼哼”。也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心态,不能体会现在这些乐趣了。虽然有过挫折,有过彷徨,也有过茫然失措、牢骚满腹,追问---到底是谁动了“我的奶酪”的气愤。但这些都已成为过去,我庆幸自己已经从中走出来了。
《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中,“变化”是贯穿全书的精髓,让我觉得它要让人们懂得和掌握的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我们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应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要时刻充满激情,有着“嗅嗅”和“匆匆”那样灵敏的嗅觉和匆匆的行动,并学会像“唧唧”一样不断进行心里调节,战胜自己的恐惧,不断学习新知识、增强新本领,随着变化而不断改变自己,提升自己,这样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
接受改变,敢于挑战自己-——这是我读完这本书后最大的收获。也许这本书很多人都已读过,但在方校长所倡导的“惟创新者才有未来”“不重复自己 区别于他人”办学理念的今天,我想这种接受改变 迎接挑战的思想并不过时。历史在前进,时代在进步,新旧交替更是频繁,其实很多时候变与不变都取决于你自己。因此打败自己,战胜自我,你才会发现现实的变化!才有可能不断的创新。最后我把书中最喜欢的一句话送给大家:“面对改变,如果你无所畏惧,你会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