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上下班,多为步行。
可选的路线有三条。两条相似,只是出门后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的问题,都要走十二三分钟,都要过两条马路,都有绿树成荫。走在这样的路上,时有忍不住停下脚步来,拿出手机,拍过含羞的小花儿,拍过枝头的鸟儿,拍过慢吞吞的小蜗牛,也拍过浓郁的绿、明朗的蓝、烂漫的黄……
而我却时常走第三条路线。
这条路,其实还不算一条正式的道路,据我并不专业的经验来判断,要想实现完全的通车最少还需要再铺两层路面。目前,路的两端隔着蓝色的临时板——绝对的临时板,其中一块上面的歪歪扭扭的字说明之前它是在车管所附近的临时路面呆过的。而只要有车子经过,哪怕是一辆稍微“凶猛”点的电动车,路上必然尘土飞扬乃至“红尘滚滚”。
选择这条路,仅仅是因为近,可以比走另外两条路减少三到四分钟。
最初,这条路带给我的多是欣喜。那时,这里还是一片工地,在我上下班时,正是安静的时候,尤其是牵着女儿的手走,更有很多趣味。我们踩的是真正的泥土,我们会站在大坑的边上,瞧里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也会停下来看挖土机是怎么工作的。有一次,我看着那巨大的水泥管子,回忆起小时候钻来钻去的快乐……我费了好大力气来让自己平静下来,让自己不至于脱口而出:“妞,你敢钻吗?”因为那时,已经是红日西垂,暮色将近,多少还有那么一点不安全。
而后来,走这条路的好处,仅仅剩下了快捷。路边的小区开始有居民了,而地下停车场还没有投入使用。有那么十来辆车就停在路边,当然也时常有车出入。远远地看到车来,我和女儿就不得不赶紧躲到尽可能靠边的地方,尽量挡着脸,至少挡着口鼻。上周,当我和女儿再次灰头土脸地逃回家去时,我说,哎呀,以后可不能再走这条路了。女儿也赞成,是啊,太脏了,还不如多走两步路。
可我还是总是不由自主地选择这条路。不,不能说不由自主,那完全是我个人的清醒状态的选择。
因为抄近道已经成为了我的习惯。
仔细想想,抄近道,岂不是我们很多人的习惯?而且可以深刻的反映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包括见得光的和见不得光的。
抄近道,似乎在推动着我们的生活向更方便更舒适的方向发展……是的,创新的动力也来自于此,“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还可不可以更省力?”“成本能否再降低?”
抄近道,又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失去着很多,如传统,如坚持,如沉淀,如平静,如耐心。今天,太多一夜暴富、一朝成名的“成功案例”、“财富传说”。
三句话不离本行。
我还要将目光投向教育上来。急功近利,做不得教育。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抄近道,对与错不可一概而论,重要的是我们当清楚,什么更可贵,我们的坚守何在。因此,我们才会如此重视孩子小到站立坐行的基本规则的建立,才会强调孩子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循序渐进。
不急。
最短的路,未必是最好的路。要达到目的,也要看到风景。而人生的最大遗憾莫过于,当我们到达了终点,再也不能回头,那么错过的,将永远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