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道数学题说起
文/星际王子妈妈
相信很多孩子都做过这样一道数学题:一位农民伯伯带着白菜、小兔、狐狸去串门,需要乘船过河。小船只能容纳农民伯伯一人和三样中的一样。可农民伯伯不在时,狐狸吃小兔,小兔吃白菜。你能帮农民伯伯顺利渡过河吗?
相信很多孩子也都知道这道题的正解:农民伯伯先带小兔过河,然后回来带白菜过河,接着再带着小兔返回来;放下小兔后,把狐狸带过去,最后回来把小兔带过河。还有一种方法,也是先带小兔过河,然后带白菜,但返回时还是必须把小兔带回来,再带狐狸,最后返回带小兔。
一日,我把在一本三年级数学参考资料上的这道题拿给儿子看。儿子一边思考,一边嘴里念念有词:“先带白菜?不行。先带小兔?也不行啊,农民伯伯一走,那狐狸不就跑了嘛!先带谁都不行啊,剩下的小动物都会跑掉呀......”
我有些吃惊,没想到孩子是这样想问题的。于是强词夺理,告诉他要用数学思维去思考,看清题上给出的“狐狸吃小兔,小兔吃白菜”的条件,其它的不用多想。一番讲解后,儿子说:“懂了。”可过了一会儿,又过来跟我说:“可是农民伯伯一走,那狐狸还是得跑呀……”满脑子想的还是小动物撒腿就跑的事儿。
我一时无语,突然又灵机一动,说:“可以把狐狸和小兔都关在笼子里,不就跑不了了?”儿子听后更不买账:“都关在笼子里了,那先带谁不都一样吗?”
是啊!确实都一样。看来,问题出在这道题目不太符合生活逻辑。儿子的困惑在于:一、为什么农民伯伯不在时,狐狸吃小兔,小兔吃白菜?而农民伯伯在时就没事呢?二、农民伯伯一走,剩下的那个小动物不就撒腿跑了吗?
应该怎么给孩子讲呢?我实在想不出招儿。
吃饭时,把这道题带到饭桌上,说与孩子老爸一起听。孩子老爸自然是知道标准答案的,可在听我说了儿子的困惑后,父子俩竟然一发不可收拾,滔滔不绝说个没完没了,想出了标准答案以外很多种的答案:比如找根绳子,把狐狸拴在河边的树上;或者把小兔关在河边的房子里;或者把白菜放在树杈上;或者狐狸不是会游泳吗?让它跟着农民伯伯的船一起游过去……千奇百怪,什么答案都有。
儿子更是拿出了语文自读课本《落满霞光的竹林》,翻到第63课《爸爸教我动脑筋》给我看。我一看,文章内容和我们正在讨论的很是相似。这篇文章的开头是:小时候,爸爸喜欢向我提问题。有一次,他问我:“一个鱼缸里有10条金鱼,死了3条,还有几条?”我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很自信地回答说:“还有7条!”爸爸摇摇头,笑了笑,说:“答案一定是7条吗?你要动动脑筋!”
于是,文中的“我”开动脑筋,说出了很多种可能。除了7条外(死掉的3条被捞了出来),还有10条(养鱼的人很忙碌,顾不上打理,3条死去的金鱼仍在鱼缸里)、3条(因为养鱼的人觉得是因为鱼缸太小才导致金鱼死亡,所以换了个新的大鱼缸,7条活的金鱼放在新鱼缸里养,原来的鱼缸里就剩下3条死金鱼了)、或者是一条也不剩(养鱼的人觉得自己养不好金鱼,所以就捞出了所有金鱼,扔掉死金鱼,把剩下的7条活金鱼送了人,所以鱼缸里一条也没有了)等很多种可能。
儿子的意思很明显:看,这上面就可以有很多种想法。
我在想,抛开题目的科学性不说,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是不是可以鼓励孩子多一些“异想天开”,而不要拘泥于所谓的标准答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