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举动背离教育的初衷
——一则新闻引发的思考
前几天在爸妈小站里看到飞雪妈妈发来一个链接:http://news.163.com/14/1203/02/ACGNSVBE00014AED.html衡水中学:“高考梦工厂”里的孩子们,打开一看,不禁被里面的景象惊呆了:
“一本上线率86.6%,二本上线率99.3%,104人被清华北大录取,包揽全省文科、理科状元,以绝对优势摘取全省15连冠!”这是2014年河北省衡水中学竖在学校门口的高考喜报。如此成绩让人可惊可叹,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惊呼,这是一所“成批成批的像韭菜一样批发生产状元的学校”。
网页上还附有衡水中学(以下简称衡中)学生的图片,排队打饭的孩子们还拿着课本背诵着资料,我的脑海中突然闪现出一个画面:一个偌大的炼钢厂里,工人师傅们正热火朝天地工作景象。而这个学校的孩子们学习的热度,也不亚于此吧。
看着衡中取得的成绩,确实让人羡慕不已。这些成绩的取得,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在校期间,学生的言行举止都受到严格的限制,从起床到睡觉,成绩、德行、卫生全部纳入量化考核。”
“学校甚至对带入学校的零食种类也做出限定:除牛奶、饼干、苹果、梨、橘子、香蕉之外的食物,以及手机、MP4、复读机、录音机、收音机、电子词典等产品,卡通画、球类、小说、杂志、画报等与‘学习无关的物品’不得带入校园。” “根据该校《关于学生违纪行为处理的试行办法》,异性之间互相陪护去医务室看病、互相追逐打闹、互相请客、互发短信、互赠礼物、一起进餐等行为被归为‘男女生非正常接触’,会被给予警告或严重警告处分、回家反省1~2周,并全校通报。” 教室里的摄像头,居高临下地监控着学生们的一举一动。所有老师可以控制各摄像头并录制视频留下“违纪证据”。 “我们自习课不能喝水,不能与同桌讲话,不能往教室后门看,不能照镜子,不能大声笑,不能走神,不能咬笔,短裤和裙子不能高过膝盖,不能留怪异发型,女生不能佩戴首饰……总之就是各种不能。”一位衡水中学的毕业生如此回忆曾经的衡中生活。
这些事例说明了好成绩背后的秘密。这些校规像一根根高压线,让这里的孩子不能也不敢触碰,一旦触碰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仔细思考,这种方式教育的初衷是什么?是孩子在学习方面成为学霸、精英?考入名牌大学?而得到优异成绩的同时孩子们又失去了什么?健康?快乐?兴趣?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在一方面投入的多了,必定在另一方面投入就会少。收音机、球类、小说、杂志这些看来貌似与学习无关,但真的与学习无关吗?当孩子学累的时候用什么来缓解压力?只是一味地学习,不做运动,孩子的健康能得到保证吗?自习课上不能喝水,不能讲话,不能大笑,不能走神,不能……在我们平常人看来这些举动太正常不过了,而在衡中老师的眼里,这些都是违规的,贴上了不准的标签。孩子们的自由在哪里?孩子的思维不受禁锢吗?在学校追求升学率的同时,牺牲了孩子的自由、健康,值得吗?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时而在网上看到青春期孩子跳楼自杀的帖子,仔细想来悲剧的发生并不是偶然。孩子们心理压力太大,找不到合适的排解方法很容易走极端。
作家冯骥才曾说过:“缺乏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残缺的、无灵魂的。任何教育如果只有专业目标,而没有人类高尚的追求目标和人文目标,非但不能造福社会,往往还会助纣为虐,化为灾难。富有鲜明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则可以使一个人心灵充实、情感丰富、人格独立、道德高尚”。
教育家米勒认为“只有精神世界获得高度发展的人,才是真正受过教育的人”。因此,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世界,通过教育使学生构建健康而完整的心灵世界。
一些学校为了完成目标要求一味地追求升学率,片面的注重学生知识领域的教育,而忽视了孩子们心理、生理、健康方面的发展。这种形式的发展,从长远来看,是不值得推荐和效仿的。
和一些家长聊到这些事情,他们也认为这个学校升学率虽然高,但都表示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去。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师居高临下,学生被动接受,表现为我说你听,我设计你活动,不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习惯于对学生发号施令,用系列法则规范要求学生,把学生一些不经意间的行为一概视为越轨,甚至用高压政策制服学生,这样的教育难道不应该令人深思吗?
现在的教育普遍认为老师不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也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更是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在加强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的倡导下,老师首先应与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自由、民主的氛围中体验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学生沐浴着爱的阳光成长,心灵才会丰富、充实、健康。
教育并非要把每个人都教成大家,也不能为了纯粹的教育而去教育,教育的初衷在于教孩子做人,教孩子懂得生命、生存与生活的意义。我们渴求知识,但这种渴求并不代表非得取得优异的成绩,亦或是进入一所好的大学。我们渴望教育,因为教育是人类自身能在社会上坚强立足的必须。
教育越是走向深入,就越应走向对生命的尊重、对心灵的关注和对精神的关怀。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
各位老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切记莫让举动背离教育的初衷。
后记:前天看到衡中的介绍后引发的感想,这篇文章只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不到之处,请批评指正。
衷心感谢妈咪在线精美信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