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说说“辅导班”
先给大家说一则报道:吉林大学附属中学初一年级的马平老师曾在班里做过一个调查,请在小学中没有上过任何课外班的学生举手,结果70个学生中只有1名学生举手。
课外实习和辅导班已是社会和政治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无数的家长也都处在矛盾和困惑里。前些日子我和儿子的一个同学家长聊天,他们家的儿子利用星期六、日两天时间报了六个班:口才班、数奥班、珠心算班、钢琴班、乒乓球班和英语班。我当时一听,吓了一大跳,我儿子利用两天时候只报了一个班,而且时间只有一个小时,我还觉得来来回回又接又送累得我心烦呢,我不由地担心起她的体力和时间:“你是怎么过的?好不容易过个星期天,你不累啊?孩子能学得过来吗?”
我真不明白中国的家长是怎么了?在教育部三令五申给孩子减负的今天,在取消各种竞赛的今天,我们的爸爸妈妈那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强烈愿望依然是那么的强烈。虽然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做法不免让人担忧。想一想吧,我们国家规定的日工作时候是8小时,可是我们的孩子除了8小时的上课时间、作业时间,和8小时之外的吃饭时间、睡觉时间,他们还能剩下多少时间?那么多的辅导班,孩子玩儿和娱乐的时间又剩下多少?我记得看过一个调查,好像说孩子的所有学习时间、作业时间外加辅导班的时间一天里足足能占到12个小时左右。
假想我们把上学当成孩子的工作的话,那孩子们是不是应该得到更多的“加班费”啊?更何况以他们的年龄特征,他们完全算得上是童工了。大人才工作8小时,而我们的“小童工”就要工作12个小时,这样算起来,他们那稚嫩的小肩膀扛起来的担子是不是太重了?
这几天每当我接送孩子,总是有很多的小广告铺天盖地洒向我们这些家长。快要放寒假了,各种辅导班接踵而生,琳琅满目,难以取舍。上进心强的孩子和家长看到哪个班都想报,尤其是那些广告做的精美、生动,让人一看就觉得自己不报就会后悔莫及的,报了就可能在班级集体活动中或是亲朋好友中赢得更多掌声和荣誉的辅导班更是让我们的家长和孩子心生向往和羡慕。
当然,我并不反对报辅导班!只是报不报辅导班和要报什么样的辅导班都要经过仔细的考虑和琢磨之后,慎重的下结论。
我给大家讲讲我的观点。
第一,首先要考虑和尊重孩子的意愿。
我们都应该明白,无论报什么辅导班,最后都是孩子去上去学习,所以我就认为我们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要尊重孩子的选择。看看孩子喜欢那些班,喜欢的程度有多高,不能盲目和抱着一时的热情和冲动。同时,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和了解将要报的这个辅导班的学习内容和目的,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要面对的困难和付出的努力,给孩子提前打预防针。这样,孩子就有了心里的准备和考虑,就不会只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坚持不下去造成半途而废,我们做为家长的也就少枉费自己的时间和金钱,更不会白白搭进去了孩子的兴趣和时间,得不偿失。当然,如果孩子不想学不想报,我们也要坦然自若地面对,想想我们当年都报过什么班啊,现在不一样也能为人民服务,也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么?!
第二,报班要有长远的打算。
我不知道别的家长是怎么想的,但我一直以为孩子报各种辅导班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增加孩子的一技之长,给孩子将来人生道路上多一项乐趣和寄托,提高他的内在素质。并不一定要让孩子在这上面有多大的造诣或是做出多大的成就,所以这就更要尊重孩子的热情和兴趣。我记得前几天刚看了一个小笑话,是这样讲的:有一个孩子,妈妈逼着他写诗想让他成为诗人,可是他特别喜欢弹钢琴。一天,被妈妈逼烦了的这个孩子逃进厕所,结果忘了带手纸。正当他着急的时候,另一个男孩儿帮助了他。感谢之余二人聊了起来,男孩子说:“我妈妈今晚上非让我拿出一首诗不可,怎么办?”没想到另一个男孩儿哈哈一笑说:“这有何难?”随手从书包里拿出一本诗集:“拿去吧,我这几天刚写的,我倒是想写诗啊,可是我爸爸非逼我弹琴。”你们知道结尾是什么吗:喜欢写诗的男孩儿是泰戈尔,喜欢弹钢琴的男孩儿是莫扎特。虽然这只是个小笑话,可是正反映了孩子的兴趣所使啊。
第三,要对所报辅导班的老师进行考察。
据了解,有的老师是为了增强孩子的各种能力,严格遵守老师的职业道德,真心实意要培养人才,想做到“桃李满天下”。这样的老师,我们放心把孩子交给他(她)们。可是,有的老师做的就有些过分了。我以前看到过一篇这样的报道,说的是云南省有个地方的一所学校里有个老师办了一个辅导班,为了让孩子报他的班,他把一些应该课堂上讲的内容全移到辅导班里讲,怕一旦讲会了就没有学生去辅导班了。更甚者,当学生在课堂上向一位办晚间辅导班的老师请教时,该老师却说:“晚上辅导班时再问吧!”像这样的老师,家长怨声载道却敢怒不敢言。所以,我们给孩子报班,首先要考察老师,不然孩子学不到东西不说,简直误人子弟。
最后,我觉得,既然报了班,就想办法让孩子做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教会孩子耐得住成功前的寂寞和枯燥、单调和辛苦,并不断地鼓励孩子,为他加油。当然,如果孩子实在不想学了,也不要勉强,这样反而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这就要求我们做家长的抛弃虚荣心和面子了,不过想想,虚荣心、面子和孩子的兴趣快乐相比,那个更重要呢?!想清楚了,我们就不难取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