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喧嚣中享受一份宁静
这是一个喧嚣的时代。过往匆匆,我们很难安静下来。余秋雨曾说:人最大的悲哀不是突如其来的灾难,而是始终无法摆脱躁动不安的忙乱状态。
所以在喧嚣的潮汐中,我们最不能或缺的其实是我们静好的生命时光。只有在这静美的时间里,我们才会像哲人那样思考,接近生命本真问题的思考。难怪亚里士多德说:庸人享口福之乐,哲人享智慧之乐;庸人享物质之乐,哲人享精神之乐。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智慧的人,因为我们一生都在追问三个哲学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无论贫富贵贱,年长年幼,都在内心深处安放着它们。而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便无法绕过人类的发展史、文明史,因此我们更无法绕过用文字符号记录而成,叫做“书”的东西。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我们没有阅读,我们会怎样地远离生命的本真?
非常庆幸,我是一个爱阅读的人,每天在忙乱繁琐之余都会手握一书,卸掉所有的疲惫,于静谧的一隅,赶往全新的自我世界里去。我是个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开始阅读的人,即便是在喧嚣的环境。其实,喧嚣不一定是指外在的嘈杂,更多的是指内心的忙乱、烦躁、波动、乃至恐惧。这是客观的存在,谁都无法回避,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来平静内心。
涵养大气大度,努力成为自己。成长的路上,我们很容易迷失自我。书在这时,便是一面镜子。阅读就是让我们的灵魂与镜子中的人物进行对照和对质。阅读让我们挺起自己的脊梁,涵养着俯仰无愧的浩然正气。在《品格的力量》一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的品格是万事万物的根基。譬如校长在现实的、繁重的教育生活以及外交过程中始终必须保持应有的冷静与热忱,具有涤荡负面诱惑、敢于说“不”的胆识,保持客观原则而大度地对人对事,不卑不亢,坦坦荡荡,诚实守信,勇敢善良,智慧美丽。唯有如此,方能厚德载物。我们人类最害怕的是直面我们灵魂的丑恶,一个有勇气常照“镜子”的人,一定可以成为身似水洗、心如冰清,成为大写的“人”!
人生的路上需要旗帜的召领,启程时,理想便是一面旗帜;走累时,毅力便是一面旗帜;迷失时,信念便是一面旗帜;成功了,冷静便是一面旗帜。竖起这面旗帜的勇士名字叫“书籍”,阅读着可以获得他的馈赠,最终成为大气大度的人。
积聚大才大能,努力发展自己。每一个纯粹的个体的人,其实都是淡薄的,我们的视界会因为我们只有一双眼睛、一双手、一双脚而显得单一。所以我们往往只有站在历史和他人的肩膀上通过“借智”,通过像经济领域的“融资”一样地“融智”才能发展自己,成为一个有才能的人。如今我的阅读是几线交织。一方面,我有意识地进行经典重读,从源头读起,另一方面进行主题阅读、比较阅读。第三根线是随意读,散读杂读自由读。我为自己因为阅读而使得生命的视角得以宽阔,生命的色彩得以绚丽,生命的底蕴得以厚实,生命的成长得以实现而倍增感激,感谢上苍赐予我的阅读习惯。
走向大境界大人生,努力超越自己。人生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是开始,我们可以在夜阑人静、枯黄雅致的灯光下与大师对话、与历史对话。读者余秋雨的散文,慢慢体悟《苏东坡突围》:苏轼三起三落,他在无言的孤独中洗去人生的喧哗,去寻找无言的对话。他在静寂中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习惯与淡泊和静定,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这一切使得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天意义的脱胎换骨真正成熟了: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大文章大手笔往往让我们酣畅淋漓,酥筋酥骨,透彻心肺。短小的小品文也同样有着独特的价值。《舒适的鞋子》讲述的是英国民间的一个小故事:故事中的约翰逊花钱给街上的人换鞋子,换了一天,最终换回一只特别舒服,低头发现正是早晨自己换出去的。不到100字的故事让我哑然失笑的同时明白很多。
我们最终理想的人生应该是宏阔超然的人生,它的根本前提是做最好的自己。于丹说:读书养心,它改变的是你对世界的态度。我说:读书成人,它最大的功能是让我们成为真正的自己并且找到心灵回家的路。有这样的阅读作为生命成长的护卫军,喧嚣于我何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