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我家看书去!我妈又给我买了好多书!” “给你,这可是我妈在‘校信通’拿到的奖品,你要好好看!” “叔叔,拿着!这些都是对教育孩子有帮助的书,快看吧!” “妈妈,咱们得奖了,我想把‘校信通’的奖品拿给张老师看看,行吗?” “爸爸,快看哪!这是我的博客得的奖!”(那本‘校信通’送给孩子的书,在我没有任何催促的情况下,孩子已经‘挤’了两个中午的时间阅读完毕,到底是‘奖品’的力量大啊!) 每当家里来客人时,孩子总是喜欢把自己的书拿出展示,小朋友来的时候,就拿出平时自己喜欢读的,比如马小跳、戴小桥和一些绘本,而且人家在看的过程中,她居然还要扮演“校长”的角色“指手画脚”,估计是受了“小豆豆”的“小林校长”的影响,小朋友们也因为是客人或者书籍确实有趣,竟也愿意承认这个“校长”。而当叔叔或姑姑带着孩子来访时,在给孩子们选过书之后,她也不忘给“大人们”再选一些我平时喜欢读的书,比如《家长会》杂志、《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等等。别人的待客之道可能是让客人吃好、玩好,而女儿的“道”又营造了阅读的氛围,书也成了女儿吸引伙伴和招待客人的“资本”。 3.书非借不能读 “妈妈,我们班每个同学要捐4本书,要组建一个‘图书角’,这样全班小朋友就能读到更多的书了,快点,我们选什么书?” “每个同学捐4本?会不会太多了,是老师让捐4本吗?” “哦,那最少也得捐两本!因为我还要从‘图书角’借书看哪!” “孩子,那妈妈还是给张老师打个电话问一下好了,看看到底让捐多少,妈妈肯定不会落后的。” “嗯,嗯...妈妈,咱还是别给张老师打电话了,其实张老师让我们捐一本,可能是捐得多看得也多,我只不过想多捐点而已......” 每次班里组织活动,孩子总是“积极分子”,生怕自己落后,而且还总是以“老师让我们怎样怎样”来调动我的积极性,而我也总是喜欢拿“我给老师打电话”来迫使女儿挤干话里的“水分”,为了能多借书看,孩子愿意多捐书也是好事,咱还是尊重孩子的选择吧! 说句实话,每次孩子借的书或者是给别人交换的书,读得都特别仔细认真,而且主动性强,可能是不属于自己的或者有时间限制的书读起来更有味道吧,孩子一直喜欢借书读,甚至有些在家里不屑一顾的幼儿类书籍,借来的也成了最好的,看来真是“书非借不能读也”! 每个人,每个阶段,对书的认知程度和喜爱程度是不同的,今天记录的,仅仅是一年级的女儿对书特有的情结,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对书的看法会上升到另一个层面,我期待着,期待着女儿不同的“书之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