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三节公开课——梁永峰老师的数学,侯瑞霞老师的语文和申培培老师的英语。这三位老师都是各组的教学能手和骨干,教学经验自然丰富,尤其在课堂设计方面总是另辟蹊径,给我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下午评课的时候,大家对这三位老师的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们也从中获得了很多的教学灵感和教学理念,比如永峰老师的小组合作学习很高效;瑞霞老师以“读——思——悟”递进结合的阅读方式;培培老师编口诀来学语法的技巧等,这不仅是他们课堂上的亮点,也是他们课堂充满活力的催化剂。
课,毋容置疑的好。但,我还是想说些和课堂“无关”的话。
寻找中的练习本。我是一个很注意观察细节的人,或许这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就如在第一节数学课上,我就发现了一个细微的动作。当老师在黑板上写好数学算式要求学生演算的时候,老师说:“请大家拿出练习本演算一下。”这时,孩子们开始向桌子里面噼里啪啦地找本子。我在想,课前的准备工作是否是一个很容易被我们遗忘的环节呢?虽然这个微小环节好像不重要,也并不一定会影响课堂,但是,我们的教育的基础不就是在培养学生的习惯吗?如果把课堂比作战场,那么,课前准备就是武器装备的准备,我们总不能等仗打响了,才想起没拿枪,没带炮吧。
我在上课前是强调准备工作的,不打无准备的仗,上课前先检查课本,练习本,笔记本,练习册在哪里,然后在上课,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
反光的黑板。今天听英语课,或许是黑板的原因,或许是光线太强的缘故,我坐在门口的位置竟然看不到黑板中间的板书。我的旁边坐着一位女生,她也在使劲的扭头,很显然她什么也看不到。这是有原因的,因为座位由原来的横排排列变成了小组,一排三个小组,整个教室是九组,那么,坐在第一组靠窗的学生视线肯定受影响。显然,老师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初一的孩子胆子小,不敢表达。但是,我们老师可以心细一些,自己站在不同的位置感受一下。当然,把桌子向后面挪,或着对面的窗户挂上窗帘等都是不错的注意哦。当然我不赞成因为后面有老师听课就“牺牲”学生,毕竟,学习的主体不是听课老师嘛。
只扭头不扭身。小组合作学习因为孩子们都是面对面坐着,这自然有利于交流,但是当老师在课堂上讲课的时候,由于还是固守着教室前面那块黑板,所以,孩子们都要把眼光投向前面。头是转过来了,可是身子却没有。今天我刻意查看了一下孩子们的坐姿,98%的孩子都是只扭头不扭身,我想,长时间这样下去,孩子肯定脖子疼了。
我教初二的时候,也是小组合作,那时,我只要把胳膊向前侧着一伸,孩子们立刻会转过身面朝前坐,虽然这个动作我提醒并纠正了半个学期,但是,我做到了,我觉得很满足,毕竟我和学生是face to face 行走着。
我总是一直会说很多和课堂无关的话,可是,我又特别喜欢去做这样的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