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中考作文 > 中考话题作文 >

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处标点的考证作文

2018-04-23 
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处标点的考证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18课《两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
 

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处标点的考证





    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18课《<孟子>两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标点有颇多值得商榷之处。现将原文兹录于下: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经查实,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2003年12月版、2006年12月版、2009年10月版,标点均如上,无改动。

    我的疑问乃在第二段:“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和“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为何连续九个字无标点?“出则无法家拂士,入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后面为何是个逗号?带着此两个疑问,我查阅了有关书籍。情况如下: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1月第一版)第298页,“困于心”“衡于虑”
“征于色”“发于声”后均有逗号,“国恒亡”后为句号。

    朱熹《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第一版)第348页,标点与杨伯峻《孟子译注》完全相同。

    金良年《十三经译注》之《孟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268页,“困于心”“征于色”后为顿号,“国恒亡”后为逗号。此与人教版最为接近。

    赵岐注,孙奭疏《孟子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407—408页,标点亦与杨伯峻《孟子译注》完全相同。

    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十三经清人注疏》之《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0月版)第864—872页,“困于心”“衡于虑” “征于色”“发于声”后均有逗号,“国恒亡”后为句号。与杨伯峻《孟子译注》区别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后为顿号。

    《傅佩荣解读孟子》(线装书局2006年6月版)第246页,与杨伯峻《孟子译注》完全相同。

    综上信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第二段之标点,诸本从杨伯峻《孟子译注》为最多。比较一致的标法是:“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后应有逗号,“国恒亡”后应为句号。依我个人管见,“困于心”“衡于虑”是“而后作”的两个前提条件,以逗号隔开,更利于读者明白人们从犯错到奋起有所作为中间的内心变化过程。“征于色”“发于声”亦与此类似。至于“国恒亡”之后的句号,道理更是显而易见,对第二段全段的译文以金良年《孟子译注》为例:“人们常常有了过错才去改正,内心困穷、思虑阻塞才有所愤发,显现于形貌、流露于谈吐才能领悟。内没有严明的世臣,诤谏的士人,外没有抗衡的国家、外在的忧患,国家常常会灭亡,由此可知,在忧患中生存而在安乐中死亡。”从这里可以看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绝非只是针对“出则无法家拂士,入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而下的,“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也是非常重要的论据。具体来说,“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以个人为例,“出则无法家拂士,入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以国家为例;前者为正例,后者为反例,共同导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既如此,“国恒亡”后必以句号隔开,方能将厘清此段各句之间的逻辑。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