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中考作文 > 中考话题作文 >

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听课体会作文

2018-04-14 
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听课体会9月21号我去安阳参加了2013年河南省中学语文优质课第一组的18节观课活动,并听了
 

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听课体会

9月21号我去安阳参加了2013年河南省中学语文优质课第一组的18节观课活动,并听了各地教研员的评课,三四天下来,虽苦虽累,但受益匪浅,感觉不虚此行。

     各地的选手精心准备,为我们奉上了精彩生动有趣的课堂呈现,每节课都体现着各位选手的理念、追求、水平、能力,为听课的老师提供了交流的话题。这18节的优质课已经摒弃了以往的浮躁和造作,开始逐渐接近原生态的语文课堂。

记得2007年在郑州举行的语文优质课比赛,我也去听了,当时请的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点评。余映潮老师对20节优质课进行了细致的点评和中肯的指点,毫不客气的指出了各选手课堂教学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1个方面:

1、导入时间过长,不能直接切入文本,有的课堂从开始导入到切入文本用了超过5分钟的时间。

2、过早离开文本,进行所谓的延伸拓展训练。一个四十分钟的课堂,有的老师离开文本进行其他方面的训练长达10分钟之多。

3、学生对文本进行朗读的时间过短。那20节课平均学生朗读时间只有4分钟,最长的超过20分钟,最短的只有1分多钟。

 4、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老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没有超过2分钟的,老师不愿把时间交给学生。

5、20节课平均提问次数20次以上,大量的碎问成为教师的职业习惯。

6、影视材料的使用率超过25%。

7、老师不愿意让学生读书,老师表演性朗读、诵读比例超过25%。

8、文言文不重视语言的学习、理解和训练。四课文言文没有一节课设计专门时间进行语言理解。

9、9节散文阅读课,有一定欣赏水平、具有艺术性的不多。

10、真正的读写结合课没有。

11、课堂教学没有创意,在形式上流于俗套。认字识字教学手法相同率达100%,20%的老师课堂有固定的格式,40%以上的课运用句式说话的统一手法。

余映潮老师最后对我省语文教师提出了8个方面的希望,希望我们的语文课堂今后在八个方面大量减少:

1、用华丽的外观语言包装的课大量减少。

2、缓入早出的课大量减少。

3、非语言文字手段应用的课大量减少。如歌曲、视频资料等。

4、大量的碎问碎答的课大量减少。

5、脱离学生实际,不可能实现的教学方式的课大量减少。如让学生当导演等。

6、口号式的教学目标大量减少。

7、老师的课堂话语尽量减少。

8、俗套、老套的通俗守法的运用要尽量减少。

余映潮老师批评我们语文老师“费力的乱耕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直指当时中学语文教育界的种种花架子造成的弊端。他的点评引起了老师、评委和和专家们的深思。大家一致在寻找真正的进行语文教学、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创新性的教学设计。

那么他所指出这些,在这次我去听的18节课中有了很大的改变:

      1、这些课已经没有了形式上的花里胡哨,没有了那么多的花架子。教学设计已经开始注重紧扣文本进行教学,语文课堂教学回归了文本,回归了语文的教学园地。课堂上老师们教的是语文能力,真正注重了学生听说读的能力(浅层次而无效的仿写已经不再出现,所以不再说“写”的能力)的提高。

    2、所有的课都克服了导入课文时间过长、绕来绕去的毛病,导语很是直接,更多的老师上课完全是直接入题,就说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某某课文,紧接着就是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

    3、教学缓入早出的现象有了很大的改变。教师较深入的进行了文本的研读,不再浮光掠影,不再过早的离开文本进行拓展延伸。除了极个别的课拓展延伸稍长外,绝大部分都比较简短,还有的紧扣文本至始至终没有脱离开课文内容的教学,最后或动情或完整的对一节课上的所学进行了总结,对学生给予了希望。

     4、学习目标更实用,相对简单、集中,具有可检测性,绝大多数能紧扣文本,紧扣学生能力,能够明确而具体。一节课只有40分钟,所承载的东西不可能太多, 所以选手们课堂上出示的目标不再大而空,往往只两三条,完全是这40分钟要达成的目标。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教师教学目标明确,听课老师和评委也有可供参考的评判标准。

5、课堂表现形式更加朴实,竞赛、游戏、表演等花架子的注重形式的少了,更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教学课件的使用大多数纯粹而实用,电影视频的插入不见了,没有人使用flash动画,音乐图片都明显减少。老师朗诵需要配乐时也是音乐放的低低的,突出了自己的朗诵。幻灯片上纯粹到只剩下语文的东西——文字,提示目标、指示活动、提出要求、指导朗读、出示知识等,课件真正是在辅助语文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有效节省了时间。而且老师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操纵鼠标而丢弃粉笔,每节课前面的黑板上都有老师的板书展示,精炼而点睛。

从我个人来说,这18节课,有共同的亮点,也有我的一些感悟: 

       1、选手都注重了教学设计,可谓是精雕细琢。焦作程爱娜执教的《我的早年生活》时,紧抓着“每个人都是昆虫,但我确信,我是一个萤火虫”这句话,品析“黑暗”“闪光”相关的语句理解人物精神,切入点非常好。还有新乡的郭丽丽老师执教的《一厘米》,这篇文章是毕淑敏的文章,共150个自然段,特别长,老师设计巧妙,抓住“一厘米、票”来梳理情节,用“四个反常”来分析人物,居高临下,事半功倍,真正实现了长文短教。

      当然这样的设计,我们是没办法每一节都那样去做的,一是没有时间,二是缺乏那样的高水平,况且很多设计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我想,我们每学期能不能设计出两三节课,甚至是一节课呢,假如我们每位老师一个学期设计出高水平的课两节课,一个年级13位语文教师就是26篇精彩的教学设计,再拿到集体备课中让大家集思广义,那就能上出高水平的有课堂设计的语文课,这样,我们也能教出乐趣,避免了驴拉磨式的重复和无奈。

2、这些课绝大部分都很美。美在老师素质极佳,嗓音清亮,气质优雅,语言亲和,从容大方,应对自如;美在老师的基本功过硬,无论是板书还是语言,无论是范读还是指导,都透着一种令人佩服而羡慕的魅力。比如平顶山李新颜老师声音特别甜美,她执教的是何其芳的《秋天》,在听朗读,感受秋天,体会诗歌意境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伴随着《秋日的私语》这首钢琴曲,美美地诵读这首诗,把学生带进了情境中,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另外是课堂上花样翻新,分角色朗读,小组合作探究,质疑解难,学生的高度兴奋状态使观课者目不暇接,耳无闲时。尤其是若有学生的回答格外出色,或者是老师的点拔恰到好处,观者便不自觉地发出热烈的掌声,使赛场更多一份温馨和精彩。印象最深的是周口市商水县实验中学的李静老师执教的 《端午的鸭蛋》教师的嗓音虽尖细不是很悦耳,但是教师的教态语言都放在轻松幽默中品味。教师机智敏锐,在品味文章情感时,老师是这样问的:“假如你来到北京看见一个这样的招牌,‘安阳正宗道口烧鸡’时,你是什么感觉?”,轻松的把学生引领到情境中,我觉得胜过很多老师的大段激情演说。这节课学生的回答尤为精彩,这都和老师对文本的理解,课堂驾驭能力高有很大关系。

这样的美,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也偶有出现。但相比来说我觉得我个人的能力有待提高,虽然并不是我们每位老师都有那样的先天素质,比如有弹性而有磁性的嗓音条件就让许多老师不可能有公开展示的机会,但我们精心地上好每一节课,我们也能体验到语文课的美,感悟到上语文课的幸福。同时,在会上,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农村教师走上了大赛的舞台,并展现了自己的魅力,有些课的水平甚至高出市直选手,这也为我们年轻老师树立了榜样,也给了我们以信心。

另外,评课时请的是三门峡语文教研员董翠霞,还有两位我不知道是哪里的教研员,一个是邓海斌:他送我们给我们老师五个“实”

第一个是坚实: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认真备课打好坚实的基础。

第二:朴实,教学设计要朴实,紧扣文本,不能华而不实。

第三:厚实,教师在课堂上俏也不争春,偶尔露峥嵘,告诉我们老师驾驭春风不须美,一枝一叶总关情。

第四:扎实,对于课堂上语言的品味,方法多样,要扎实。

第五:真实,回归本位,追求平实真实的课堂和常态课堂的优态化。

从这三个教研员的点评中,我也得到了很多启示

    1、深入研读文本。课堂上出现的问题,看似方法问题,其实都是缘于文本解读不够深入不够全面。

    2、研究语言教学。语言教学永远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只有语言教学的规律和方法深入研究了才能促进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素养的进步和提高。

3、学一点理论。多读书,再多读书,像余映潮老师那样写一篇文章要参考三四十篇教学设计,像厦门大学的老师那样为研究鲁迅的一个问题读遍了林贤治的书。

    自己之所以只是一个普通得再普通的教书匠,就是因为没有尽心去做,去努力,只是满足于上完一节课。名师是一本本书看出来的,是一夜夜熬出来的,是一课课炼出来的。不应羡慕优秀的选手如何优秀,应该反思自己如何懒惰,如何懈怠。要想做大师,是需要付出,需要有长远的规划,并矢志不渝地去奋斗。

     听了这18节的优质课,我想到了一句话:“人皆可以为尧舜”,正象一位专家所说,“你每天比别人多努力一个小时,十年之后,别人将会仰望你。”这话说得多中肯呀,趁着还年轻的时候,想想如何成为一个骄傲的语文老师吧。给自己定一个奋斗的高级目标,那就是用快乐创造每一个崭新的课堂。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