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班曾经有个学生,总是神情呆滞,心神不宁,眼睛里透着忧郁和悲伤。对班上的活动不感兴趣,对同学漠不关心,也不和任何一个同学来往,喜欢坐在教室的角落里。我找她谈心,起初她不理睬我,无论我说什么,她都缄口不言。但是我没有放弃,我不厌其烦地找她谈心,用母亲般的眼神去温暖她,去爱抚她,慢慢地她开始信任我,开始向我吐露心声。她告诉我说:她爸爸是做生意的,常年在外,妈妈爱玩牌,经常玩到半夜才回来,有时候还玩到天亮。她已经好几年没有吃过妈妈做的饭了,每天放学回家,看不见妈妈,只看见妈妈留给她的菜谱。妈妈要她按菜谱自己做饭。她害怕夜晚一个人在那么大的屋子里独处。表妹的妈妈每天去学校接她,姑姑会给表妹做最好吃的,还陪表妹做作业,睡觉之前总给表妹冲杯热牛奶。她嫉妒表妹,也恨妈妈。她认为妈妈不爱她。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先打电话和她妈妈取得联系,先做她妈妈的工作,毕竟她妈妈是爱她的,她答应我为女儿改改。然后我再做她的思想工作,从心理学上帮她分析:当我们出现烦恼时,希望人们能以我为中心地“活着。”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界定为“非爱行为”,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非爱性控制。她的行为就是“非爱行为。”妈妈玩牌的行为不对,但是要求她自己做饭,自己照顾自己,却是对她的爱。我给她讲翻译家傅雷和钢琴家傅聪的故事。傅聪因为思念父亲,曾经徒步走了几千里去看望父亲,父亲傅雷却对他发脾气,叫他马上回去。傅聪当时觉得特委屈。后来大了才明白父亲害怕他耽误了他的学业,怕他掉了课。经过多次的交谈,她明白了妈妈是为了让自己学会独立生活才让她自己做家务,自己学习的;同时也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父母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爱就越成功。这个学生从此开朗起来,学习成绩也好起来。
中学生容易形成青春期闭锁心理。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问题学生交心法”是使其得到彻底转化的一个好办法。
“问题学生交心法”是指班主任要调动所有任课教师的积极性,让每一个教师负责一到二名“问题学生”,做他们的朋友,对他们的学习、生活进行“全天候”观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思想上出现的问题。这样,原先被冷落的学生就会得到重视,使他们感受到了关爱,他们麻木结冰的心就会开始复苏,他们潜藏已久的能量就能开始释放。这样,“问题学生”就会开始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崭露头角,学习成绩得到普遍提高,有些“问题学生”还会成为学习标兵、德育先进个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