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学生说话,需要这样说
——《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读后感
韩素静
面对同样的场景,师生之间有这样两组不同的对话:
老师A:你的书掉到地板上去了,书应该在书桌里。
老师B:把你的书捡起来。
老师A:门被打开了,需要把门关一下。
老师B:关上门。
老师A:这里的噪音让人很不舒服。
老师B:停止吵闹。
老师A:数学作业在第60页。
老师B:拿出数学书,翻到第60页。
对于以上老师A和老师B所说的话,如果你设身处地地感受一下,你喜欢老师A的话还是喜欢老师B的话?
如果二者比较一下,我还是比较喜欢老师A的话,因为老师A只是在讲述,而不是在命令,尽管我们平时多说的是老师B的话,我让儿子看这两句话并说出自己喜欢哪种方式时,儿子第一句话说的是:老师会有第一种说法吗?原来,长期的语言植入,已经让儿子习惯了接受命令。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真的是一项艺术,这是我在看了美国海姆·G·吉诺特著的《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一书后的感受。我从这本书中,有了一下收获:
一、师生之间交流的最佳原则是就事论事,而不能借此攻击孩子的品行
当师生之间因为某件事需要必要的交流时,教师应该把握一个原则:就事论事,不对学生进行评价,不借此攻击学生。例如,一个学生忘了把书还给图书馆,老师这样说:“你借的书已经过期了,应该还到图书馆去。”而有的老师却这样说:“你太不负责任了,你总是拖拖拉拉而且健忘,你为什么不把书还到图书馆去?”
第一位老师的说法就是就事论事,只强调事情本身,以及提醒孩子应该怎么做;而第二位老师就因为这件事牵扯出了对孩子的评价,语言中充满了攻击,因为学生忘记还书,就上升到“太不负责任”“拖拖拉拉而且健忘”等人格方面的评定。
再例如,有学生把颜料弄洒了,有老师这样说:“哦,我看见颜料洒了,我们得弄些水和抹布过来。”这位老师就事论事,只是陈述他看见了什么,并且提议现在应该怎么做。而有的老师却说:“你真是笨死了,为什么总是这样不小心?”因为学生把颜料弄洒,老师首先是对学生进行了“笨死了”的评价,并且责怪孩子怎么这样不小心。
从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当老师就事论事时,给孩子传递出的是关心和爱护,学生易于接受。而当老师因为一件事情就来评价攻击孩子时,就容易引起孩子的焦虑和怨恨。也就是说,就事论事有助于解决问题,而评价攻击又制造出了新的问题。
当然,“就事论事”的原则并不剥夺老师面对不如意现况时生气的权力和资格,只是,当老师生气时,高明的老师只描述他所看见的、他所感受的以及他所期望的,他仍然是在就事论事,而不是进行人身攻击。这时,高明的老师多运用“我”的语言来保护自己和学生。例如,他会说:“我很生气”“这太让我生气了”“我对此非常愤怒”等,但他绝对不会评价学生:“你简直是只害虫”“你真是愚蠢极了”“你以为你是谁”等。
现在,请我们再看一个稍微复杂的句子。一个学生迟到了,学生解释了迟到的理由,老师这样说:“你说的话我一个字也不相信,我知道你为什么迟到:你肯定是因为睡懒觉,早上赖着不起床,我还记得你的哥哥也是一样懒惰,如果你不改正,你就没有好下场。”
我们来分析一下,在这番话里,老师首先对学生进行诊断——“你说的话我一个字也不相信”;然后给学生做出定论——“你肯定是因为睡懒觉,早上赖着不起床”;并且攻击了学生的家人——“我记得你哥哥也是一样懒惰”;最后又作出了悲观的警告和预言——“如果你不改正,你就没有好下场”。
如果是你,面对这样的回答,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感受肯定很不舒服吧?是的,与学生交流时,老师应该尽量避免对学生进行诊断和预言,更不要把学生的往事或者学生的家人牵扯进来。明智的老师对学生说话就像对家里的客人说话一样,如果他的客人忘记了带走雨伞,他绝对不会冲她大声嚷嚷:“你怎么这样健忘?每次你到我家,走的时候都会落下什么东西,不是雨伞就是别的什么。要是你的脑子没有和肩膀连在一起的话,我看你连脑袋都会忘了。我真想知道你究竟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想到自己的东西,我可不是跟在你后面捡东西的仆人。”与此相反,他会客气地说:“别忘了你的雨伞。”
另外,预言学生有什么样的下场是相当有害的,老师拥有巨大的力量在学生的生命里播下怀疑自身能力的种子。学生总是会潜意识地实现父母和老师对他们的期望或语言,这可能会促使厄运真的成为现实。例如,小涛对老师说他将来想做一名考古学家,老师带着明显轻蔑的语调说:“你?当一名考古学家?得了吧,你连个珠宝盒的按钮在哪里都周不到,别做梦了。”如果你是小涛,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成年人毁灭性的的语言真的能让学生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产生怀疑,据调查,许多学生甚至在辍学的时候,也深信这是命中注定的,他们认为自己的一生中都不会得到多少智慧、知识和快乐。这其中,教师的语言扼杀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交流的技巧是认可学生的感受,而不是诊断病因。
面对学生发生“事故”时,老师需要做的不是诊断,而是理解并且认同学生的感受。
美术课上,老师让每位同学在两幅画中选出一副自己最喜欢的,可一位学生迟迟选不出来。这时,老师说:“这个问题确实很难,要做出选择可不容易。也许这两幅画都有你喜欢的东西,那么再想一想,那一幅画更适合你的心意?”老师说的这句话是高明的,他首先认可了孩子的感受——“这个问题确实很难,要做出选择可不容易”,这样的认可,让学生觉得老师和他之间有共同的认识,无疑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再例如,某学生在做连除法时总是出现错误,这时候,老师没有大发雷霆地怒吼,而是这样说:“连除法确实不好掌握,你再努力一下,看能否克服这个问题。”一句话,让学生释放了心里的担心,他会这样想:“哦,原来并不是因为我笨,那好,我再努力一下,看能否做出来。”再例如,女孩丽儿生病了,需要去打针,丽儿很害怕,老师说:“你觉得打针很可怕,你希望自己不用打针,对吗?这样吧,我给护士写一张字条,请她给你打针的时候轻一点。”这位老师没有否定丽儿的感受,没有批评丽儿:“你都这么大了,还害怕打针?”也没有讲一些冷冰冰的道理,比如说:“打针对你有好处”;也没有进行虚假的哄骗说“打针不会很疼的”等,相反,她认同了孩子的感受,理解了孩子的愿望,并且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高明的老师不轻易训话,因为他不相信训话的力量,他们也不轻易地对着孩子讲大道理,不让孩子有罪恶感,也不要求孩子做出什么保证,他们不对教室里的日常小事追根究底,也不对孩子的过去和遥远的未来忧心忡忡。只是认可着学生,在和学生产生共情的情况下,调动了学生自身的内驱力。
三、交流要把握好度,当学生设防不愿打开心门时,老师不要逼迫学生
我们必须承认,任何情况下,交流的双方都是平等的,学生和老师也不例外。如果学生不愿意交流,老师就要适可而止。有这样一个案例
老师:你今天怎么了?
学生:没什么?
老师:你可以告诉我,我能理解你的心事,你究竟为了什么事情在烦恼?
学生:我么没有为了什么事情在烦恼。
老师:听着,对于我来说,你就像一本打开的书,我了解你的性格,也知道你的情绪。你一定是有什么心事,对吗?
学生:请别说了。
老师:你这是什么话?看来我得教你什么是礼貌。你现在很不安,可你自己甚至都不知道,我比你自己还要了解你。
接着,孩子埋下头不再说一个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间,有权作出自己的选择或者保持沉默,即使学生,也有这样的权利。这个案例中,学生不想打开心扉,但老师却非要扮演别人情感的侦探者,这样做是很危险的事情,有品位的人从不刺探别人的隐私,有礼貌的人要和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没有别人的邀请和许可,就不能去侵犯别人的隐私。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当孩子不需要提供帮助时,老师就要适可而止,如果老师非要提供帮助,只会让老师自取尴尬,只能导致学生的抵制或怨恨。也就是说,高明的老师懂得把握交流的度。
四、当学生遇到难题时,老师不要轻易说“其实很简单”
老师应该让学生尊重自己的情感,应当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内心的感受,并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高明的老师不会告诉一个正在生气的孩子说“这没有什么好生气的”;也不会告诉一个被吓坏的小女孩说:“这没什么好怕的”;他不会建议一个苦恼的孩子去强颜欢笑,也不劝一个内向的孩子不要害羞,他不会告诉全班学生:当你不高兴的时候,一定要假装高兴。
这样做是有一定道理的,当一个孩子被告知“没什么好怕”的时,他的恐惧反而增添了3倍——除了原来的恐惧外,现在又因为自己害怕和无法掩藏而更加恐惧,原来,恐惧并不是因为受到禁止而消失。这样说来,如果孩子感受到的是害怕,那么,最好的做法是坦率承认并且尊重他的恐惧。
例如,当一个孩子说他害怕考试时,如果老师这样说:“考试没什么可怕,如果你复习好了的话,你就没有什么好怕的。”这样的安慰只会把孩子推进恐惧的深渊,孩子会立即想到:“如果我考试不及格,老师就会认为我没有复习了。”但如果老师这样说:“考试确实比较令人害怕,尤其是期末考试。”很多时候,学生说出的话,并不需要你去诊断和治疗,而你的共情,就会减轻他的负担,正如有时候倾诉能给人减轻压力一样。
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孩子前来向老师问问题,老师没有说“这道题很简单”,也没有马上给出答案。因为他知道,如果那样说了,学生会想:“这么简单的问题,即使我用尽全力做了出来,也只能证明我会做简单的事情,然而,如果我失败了,就证明我连简单的事情也做不好。”如果老师沉思一下,可能就会减轻孩子很多的顾虑。
语言既能使人文明,也能使人野蛮;既能使人受伤,也能使人得救。作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引领者,教师一定要摒弃语言上的暴力,要掌握同学生交流的技巧,有效地与学生沟通,打开学生的心门,抚慰学生的情感。我始终相信,遇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老师,很多时候就决定了一个学生会走一条什么样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