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工作中的一些逻辑关系
应试教育之下,教学质量往往理解为考试成绩或升学率,检测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或升学率。新教育理念之下的教学质量可以理解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考试成绩及素养的提高,也就是说无论是新教育理念或者是素质教育,也都不排除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且考试成绩是检测新教育或素质教育实施结果的重要方面,只不过不是唯一的方面。
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当然,单纯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是应试教育的范畴,应戒之。在倡导新的教育理念之下,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呢?特别是在薄弱学校,又该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呢?有教学经验的教师都明白,同一个教师在学风差的学校教学和在一所学风浓的学校教学,效果有天壤之别,学风差的学校,学生不愿意学习,自由涣散,不管哪种层次的学生,缺乏进取和创新,教师硬让他学,师生之间还容易产生矛盾;学风浓的学校,学生在环境的熏陶感染下,是不自觉地愿意学习,是把“要我学”自主地变成了“我要学”,效果当然好。一些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进入学风浓的学校,就会被这所学校学生学习所形成的“磁场”所震撼,慢慢的被这种“磁场”所吸引、所同化,最终也加入到喜欢学习的这种氛围之中,这也许是当今社会为什么很多家长都愿意把孩子送到学风好的学校的最直接原因吧!
学校浓郁的学风是怎样形成的?有一点可以肯定,优良的学风绝不是一朝一夕就有的,它需要一个漫长的经营、培育过程,而且学校学风的形成,不是单方面因素,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教风。如果一所学校的所有教师个个敬业爱岗,对教育有责任感、使命感,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对教学的常规环节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章节小结踏踏实实、认认真真。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把学生的成长当做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不轻言放弃,关爱每一个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教风的感召之下,“不用扬鞭自奋蹄”,形成良好的学风是必然的。
好的教风是形成好的学风的前提,没有好的教风就不可能有好的学风,好的教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虽然好的教风的形成也有诸多方面的因素,但最主要的是学校领导班子的模范带头作用、精诚团结,业务引领。首先是领导班子要善于树立榜样,以一颗“公心”干教育,对那些有贡献的教师,学校要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给予奖励,让全体教师看到,只要努力工作,付出是和收获成正比的。领导班子看到的是工作的实效,只要工作成效干出来,就能够得到领导的肯定和广大教师的认可。其次是领导班子的示范作用,在一些学校有轻视业务的现象,班子的重要成员不再担任教学任务,渐渐地就和教师有了隔膜,和教育有了“代沟”。这势必会给身居一线的教师一种“认识”,领导都不喜欢教书育人,我们教师何必去敬业爱岗?因此,学校的主要领导,要想干好教育,就不要脱离教学第一线,和教师们同甘共苦,教师们就会有了认同感,班子的引领作用会彰显巨大的功能。再次是班子是否团结,一些单位闹不团结,最主要是领导班子内部出了问题,若主要领导不介入小集团,小集团永远不可能壮大成帮派,就不会对整个团队造成影响。学校也是这样,学校的主要领导不为小集团谋利益,不给小集团当带头大哥,帮派在学校是没有立锥之地。如果一个学校有了帮派,再谈敬业爱岗就是一句空话,班子团结如磐石,具有极强的向心力,教师们朝着同一个目标迈进,人心齐泰山移,何愁没有一个良好的教风?
好的教风源于学校领导的精诚团结和模范带头作用,怎样才能够营造团结的领导班子,在教师的心目中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呢?关键在校长,众多的校长都希望在自己的任期内,学校有所发展。但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是需要一个充满活力的领导核心,去团结引领全体教师 ,要想形成这样的领导核心,关键看校长的人格魅力和领导能力。首先,校长要树立自己的形象,廉洁自律,一心扑在学校发展上,为学校谋利益,为班子成员着想,视教师的利益高于一切。其二,校长的不党不私,善于在班子内部搞平衡,工作和感情不挂钩。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和友谊圈子,但校长不是普通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我是一校之长”。一般情况下,校长不要和班子成员中的某一个人走得太近,否则就是亲密一个人,孤立了大多数,被孤立的班子成员工作的主动性还有吗?其三,校长要大器,敢于放权,让班子成员有职有权有责,放手让班子成员去干具体工作。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是智慧的化身,可惜,事无巨细他都管,最后把自己给累死了,这样的领导不大器。
一个优秀的校长,能锻造一个精诚的领导班子;一个精诚的领导班子,能张扬学校的正气,在教师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这势必带领全体教师找准位置,教书育人,拼搏进取,形成良好的教风。一旦良好的教风形成,浓郁学风的营造还远吗?有了浓浓的学风,学生的学业成绩能不好吗?教学质量还能不优异吗?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可能就是源于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