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微博教学
微博,顾名思义,就是微型博客。每条微博最长140字,最短可以只写一个字,或者一个标点符号,或者一个表情,几乎没有下限,但足够表达作者一时一刻的思想、感情。正是因为它的灵便自由,2010年,“微博”成为互联网榜首热词;这一年,被称作中国的"微博元年"。在随后的三年,微博的热度更是只增不减,成为如今潮流文化当之无愧的代言。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任何资源都可以成为课程。” 那么,在移动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越来越网络化的背景下,在社会思潮日趋纷杂多样的挑战下,如何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借网络媒体为教学所用,积极主动占据时代高地,通过新媒体平台向日常教学渗透,促进教育、教师、学生共同协调发展呢?
教育部前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
在今天《语言文字报》举办的首届教育博客论坛上,与会者以热烈的掌声通过了一项决议:语文教改从作文教学开始,作文教改从让学生写博客和微博开始。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这真的是让人会写文章的奇迹!
我也信。因为博客是文集,微博是日记——出文集,写日记,怎能不会产生文字的奇迹?那么在这奇迹召唤下的语文“微博教学”,又会给师与生带来哪些不一样的体验呢?
一、什么是语文“微博教学”
语文“微博教学”,是通过写微博、读微博、用微博改善和促进语文教学成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经由微博,展示文字,共写互评,互动交流,形成固定的阅读、评论群落,以达到思想碰撞、心灵共鸣、文字融通。它不受时间的限制,不受地点的束缚,有电脑、手机、网络的地方,都可以进行这样的教学。这样的教学,便捷、快速、新颖、参与度高。
此种方式,在基础教育阶段,并无固定化的程式,也不苛求严格的标准。自由、兴趣,原是“微博”的特色,充分将此特色衍生为激发学生恣意畅想、率性挥毫的优势,是“微博教学”的本义。那么,这种教学方式的价值和优势体现在哪里呢?
二、语文“微博教学”的价值和优势
1.写作现场化、生活化。
大多数孩子,是怕写作文的。怕写,是因为没什么可写;或者有什么可写也看不见;或者有东西可写,却凑不够字数。总之,一到写作文,就有人慌乱、不开心、叹气、抓耳挠腮、东张西望、恹恹欲睡、数着墙上钟表的秒针盼下课。
从微博入手就不难了。微博是一种反转式教学,它把原本静态的课程动态化,把原本复杂的写作活动简单化。不必担心字数太少,也不必担心无话可说。留心观察、意外发现、描写叙述、议论评说——只要动手,就有内容可写;若有雅兴,再辅以表情、图片、视频,更是图文并茂、如临其境了;思绪飞起来、心情好起来的时候,还可有一以贯之的连发。一口气写四五条,轻巧巧就六七百字。微博这方小小的平台,却有着大大的空间:生活的平面与角落,生命的诞生与陨落,人生的悲欢与炎凉,社会的宁静与喧嚣,皆可入笔。人人都是主人翁,人人都是当事人,人人都是见证者,人人都有话语权,人人都有创作欲。固定的读者群,强烈的好奇心,没有字数的限制,没有思维的藩篱,但有心灵的驰骋,文字的流淌。写作,360°无死角。这不能不说是写作教学新的契机,新的奇迹。没有老师的强制干预,没有规定的套路模式,全凭学生自觉自愿自主地生发和表达。写作,不是负担,而是享受,是积极、主动地创造。不信,请看学生的微博创作:
新春欢喜笑颜开,年来更是放光彩,快意人生春常在,乐在其中好运来。
——这是新春感言,也是藏头诗,每句第一个字连读就是“新年快乐”。传统的作文教学,哪有这样的意趣?
啥叫青春无敌?闯了祸,我们说:“我未成年啊!”可以推卸责任;作业多,我们说:“我是人,不是机器,要享受人权。”;跌倒了,我们说:“没事儿,我还小,请允许我躺一会儿,然后爬起来再跑。”
——这是小狡猾、小巧辩、大道理。这样的青春,有趣;这样的文字,鲜活。培养孩子,不就是让他们快乐肆意地成长吗?
@二丹v5中午饭吃了一两口就倒了。她悄悄对我们说:“那啥,我发现汤里有虫。”对面的男生说:“这算什么啊?我们军训时先把米里的虫挑出来再吃。”于是我们就接着吃,到喝汤时,二丹说:“有虫啊!”那男生又说:“怕什么,反正熟了。”
——这就是生活,并且@了另一个当事人,形成交流的链条和磁场。这样的写作,有谁会怕呢?全球畅销书《第56号教室的奇迹》里有句话:“这里不是比别的地方多了什么,而是少了。这里没有害怕。”没有害怕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和小丁丁讨论《雷雨》,班长问:“《雷雨》是什么啊?”我和小丁丁瞪了她一眼,说是曹禺的。她又问:“曹禺是谁啊?”阿豪说:“真无知,曹禺就是曹操的哥,雷雨就是雷锋他弟。”小丁丁顿时崩溃,大喊:“无知没必要让大家都知道吧!”
——这是同学间的幽默调侃,学习也不再是枯燥、机械、粗糙、繁琐的劳作,而是愉悦的交流与逗乐。课堂内外就这样无缝链接。程红兵:“语文课堂教学也不可能担起语文教育的全部。”语文要通向生活,通向社会活动,这就是个例子。
今天中午,班里人很多,我带了一盒五子棋。我们玩得热火朝天,趣味横生。突然,老师出现在门口。我们赶快遮掩。老师严厉地说:“都别动!让我看看。”然后走进班里,皱眉望着我们:“玩着呢,挺高兴哈!”不由分说,把黑白子混在一起,扔进了垃圾桶:“初三了,还不知道紧张?”老师扬长而去,留下一言不发的我们。(未完)
(续)我觉得,老师不问青红皂白扔掉我的棋是不对的。是的,我不该把棋带进教室,不该在教室里大声喧哗,但棋是无辜的,不该扔它。再说,那不是一盒普通的棋,而是2002年一位很爱我的人买给我的。如今十年过去,那个人,我再也见不到了。那宝贵的棋,就这么被扔掉了。(待续)
(续)待他走远,同学们又陪我把棋子一粒一粒地从垃圾桶里扒出来,擦干净,收拾好。我的眼泪掉下来。我弄不明白,初三就不该有娱乐和休闲吗?更何况,棋里含人生哲理,棋里有修身养性。我知道,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会不知不觉伤害到我们,把我们培养成考试机器,或是无用“人才”!(待续)
(续)为人师表,他应该宽容、温和、博爱,他不是城管,不该除了扔东西,就只把背影留给我们。他的背影,没有温度,却有遥不可及的距离,让我心寒。我敢说,纵使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教不好我们。
“亲其师,信其道。”看不见他的面容,又怎能去“亲”、去“信”?我们需要的老师,是有情怀的人!
——这是微博连发,也是内心独白,思想顿悟,精神抗争。孩子既是当事人,又是评论员。她不迷信老师,不畏惧权威,问心而写,随性而评。叶圣陶说:“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孩子不是旁观者,也没有道听途说,她就在现场,她就是当事人,这就是她的真情实感。杜威说:“教育即生活。”而孩子,已然成为生活的记录者、思考者、评判者。把孩子培养成他自己,让他的文字忠实于他的内心,是语文教育的幸事。
2. 实现师生角色互置,推动人与人良性互动。
写作的过程,就是对话的过程。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文字,都在对话。对话,追求的是生命的平等——可是,那高高在讲台之上的教师,不管他的语气多么委婉,态度多么温和,他都只是在训教孩子写什么,怎样写,他自己却不实际操作。他是说教者,批阅者,不是写作者。他与孩子,不是真的平等。真的平等,孩子做的事,大人也一样做;真的平等,把教师指导、学生写作,变成师生共写、互评。朱永新说:“共写,就是共同生活。”由此推知,互评,则是彼此馈赠——那时的教学,那样的时光,温暖而柔软,鲜活而灵动,远远超出传统意义的写作教学。
正因为“微博教学”独具魅力,所以,我尝试上了两年多微博写作课。彼时,我和学生各自在微博里随性而写,有感而发,彻底改变学生写、老师评的教学模式,代之以人人都把文字置于众人视野,人人有权评论他人文字,直至达到师生角色互置、教学相长的境界。这里摘录两例:
其一,我写微博:
校园里的六株玉兰开花了,上周看见阳光充足的两棵先开,想到:得到爱和尊重的孩子成长更快;今天另四株也在怒放,并不比先开花的那两株差,不过是时间晚点儿。又想到:生命都有自我生长的功能,就如同孩子,人人都会成长,不过是快慢而已。做大人的,为何就缺乏等待和期许的心?为何非要孩子速成?
5个小时后,学生评论:向阳的花,一定早开,但必然早落,因为没有挫折,过度顺畅;向阴的花开时,凭力量拔节生长,迎来的是真正的成长。一个是靠幸运,一个是靠实力,你又想靠哪个呢?
我回复:
问得好,问得妙,善思好问的学生,是最好的学生;善思好问的人,是勇敢的人,大写的人。亲爱的小孩,为师的佩服你!
孩子笑靥如花。有什么比赢得老师的钦佩更令一个孩子开心的呢?这对他又是怎样的激发呢?成长皆有可能,成长不可估量。
第二天,我又写:
玉兰的花期太短,一个星期以前,她们还在盛开,这两天,就到了聆听花落的声音了。那还残存在枝头的,容颜也老,一天比一天憔悴,看着都让人心疼。人的生命,或者爱情,也是这样吗?
4分钟后,学生评论:
再易凋零的花,也有开的时候;昙花尚能一现,我们没有理由悲观!
彼时,老师是学生,学生是老师,这是一次完全的角色互置、教学合一。有些事,有些理,学生比老师看得更清楚,弄得更明白,这是传统教学所不容易发现和推广的。小小微博,大开人的眼界。
其二,我发微博:
校园里的花墙开满了花,有同事告诉我那叫蔷薇,也有人说是刺玫,我终究不确知那花的芳名,但我确信,当你欣赏她的时候,她会报你以微笑和欢悦。对孩子,何尝不是如此?
与此同时,学生也有微博发布:
我亲爱的校园花香四溢,但这里的芬芳与别处不同,我用舌尖碰碰她,她有着特别的味蕾。她的清芬醉到我心里。我想说,遇见这花、这人、这校园,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奢侈。
“心有灵犀一点通”,长期的共写、互评,获得了师生心灵的契合与共鸣,这是“微博教学”所带来的崭新体验。微博创作,句子短,易操作,但带来的效益是,每个人都成了观察者,思想者,写作者。从此没有人害怕作文,厌烦作文。有一次,我们班学习最弱的那一个,犯了错误,被政教处老师抓获,要处分。当晚,他情真意切地写了一份2000字的认错书。没有人要求他写,是他自己渴望表达——结果是,他打动了政教处老师,让那里的男老师心软,女老师流泪,他们悄悄把我叫了去,说:“这小孩太真诚了,处分就免了!”一份认错书,成就一段写作佳话。这样的写作能力,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陪练”出来的。
写到这里,想起南京
我相信,一定有天堂,在一个开满鲜花的地方。那里,我们席地而坐,没有教室,没有讲台,但还有课堂……
相对于传统教学,微博教学不是颠覆,而是重建,它使语文课程更加多元、繁荣、开放而有活力,使师生共同获得心灵的温暖和精神的成长。
3.培养孩子会交流,善求助,乐分享。
正如印度二十世纪最卓越的灵性导师克里希那穆提所说:“学校是学习的地方,不仅是积累知识的地方。” 教育的最终成果是人格,而不仅仅是受教育者对知识的吸纳、运用和建构。“微博教学”的另一个功能,就是教会学生丰富人格,开阔心灵,借此学会求助和分享。沟通与交流、求助和分享,是当事人对世界、对他人的信任、热爱、期待、依靠、褒奖和忠诚,也是他们反哺社会的源泉和动力。它会令孩子的内心变得光明与温暖,挺拔和伟岸。请看我的两条微博记录:
下课,童仔问:“老师,你的粉丝比我多,可不可以借你的微博报个喜?”我说:“报什么喜?”他说:“昨晚我小姨生了个儿子,7斤9两呢!”我和孩子们大叫:“喜事!喜事!祝福!祝福!”然后看看在一旁玩着的弓赫,又在他名字的谐音上逗乐,再大叫:“恭贺!恭贺!”办
这是快乐的传递,也是幸福的知足,让人活得更有精气神。交流,求助,分享,是一种开放的心态,谁又能说不是一种快意人生?
要开家长会了,学生通过微博询问我:
老师,家长会你会说些什么呢?
一句问话,就是一个温馨提示:家长会上,老师要慎言、喜言、温言,不要厉言、恶言、粗言。
美国心理学家安吉尔说:“教育最主要的目的,不是教你如何挣得面包,而是使每一口都更加香甜。”微博教学,没有说教,没有压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微言,博语,不仅仅是学生学会写作,老师也实现了自身的突破和超越。知识与人格同长,性情与修养共赢,使师生成为完善、完整的人。
“浓缩的都是精品。”仅有一万多字的儒家经典《论语》,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微博体著作;宋代大文豪苏轼,到哪都爱写上一段,从朝廷政治到地方民生,从梦里作诗到神仙鬼怪,从养生到乐死——他的文字,“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苏轼也被今人戏称“微博之祖”。经典和大家,或许就是在不经意间产生;小小微博,或许能点燃一颗爱上写作、健康成长的心。新课标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探索“微博教学”,扩展教学的外延,当是有益尝试。
当然,作为新媒体平台和传播手段,微博也有其弱点。将其植入教学,必须要扬长避短,合理运用,在实践中逐步总结经验。
三、语文“微博教学”的注意事项
1.微博多是碎片化的文字,要引导学生进行整合。
微博的优势是即时,并且不受教室的限制。在如今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条件下,时时处处都可能有微博的诞生。普天之下,都是课堂;点点滴滴,都是素材。微博是即时的载体,是质感的生活,是思想的碎片。写、看、评、转和收藏微博,既琐碎又宏阔,既遥远又切近,创造出一种别样的微生活。正因为如此,碎片化的文字需要好好整合,否则会带来思维惰性,把本可珍珠样串联起来的美丽方块字,给弄得支离破碎,也败坏师生学习语文的胃口。整合的方法之一,就是持久的即兴写作。“博大”起自“微小”,“精深”来于“平凡”,积少成多,日复一日的即兴写作,会使学生养成随时思考、即时撰稿的好习惯;一段段看似普通的文字,经过整理、组合,终能汇成精彩纷呈的一篇篇美文。
2. 微博形式短小精悍,但其内容要向纵深发展推行。
微博惜墨如金,炼词造句,以最少文字表丰满之意,虽是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易于动笔,但也要随时关注和引导学生正确表达真情实感,增加文字的深度,杜绝插科打诨、浅表繁荣,轻飘虚弱。咬文嚼字,反复推敲,最能将微博写作的优点发扬。为进一步发展,还可组织微博写作赛:同样的字数,同样的内容,不同的作者,不同的表达,沿纵深方向对比、评价,继而召开微博写作交流会、研讨会,以评代讲,以评促写,不断深入,层层推进,发展空间之大,令人神往。
3.微博教学,贵在坚持。
不管篇幅长短,能把写日记变成习惯的,就能写出好文章,或能成为思想者;那么,能把微博教学坚持下来,也是教育的一道风景。微博的写作,本身需要坚持;“微博教学”的这种方式,更需要坚持。微博是一种新媒体,但教育从来不是一阵风。
我从2010年11月开始自己写微博,后来发展到语文 “微博教学”,班主任 “微博教育”。2012年6月,出版了一部26万字的微博体专著《笑着做教师》;我的学生们也不甘示弱,他们发文章,写歌词,对对联,推敲诗词,享受创作带来的快乐。正如
4.基础教育阶段“微博教学”的制约因素。
有些地区网络覆盖不到;有些家庭担心孩子玩游戏,不许孩子上网;有些学校,不许学生带手机。这种种情况制约了“微博教学”,但可变通:以纸片代微博写作和交流,依然保持微博的共写、互评特色;也可手绘插图,图文并茂。这又是写作教学的另一种味道。此外,加强家校沟通,与家长密切合作,变“不许”孩子上网为“有条件限时上网”,乃至与家长微博互动,促进家长与孩子共同提高,形成家庭写作氛围,更不失为语文教学社会化和生活化的有效措施。
5.“微博教学”利弊相生。
凡事有利必有弊,“微博教学”也不例外。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防止学生打着写微博的旗号沉迷网络。微博上流传一句话:“你的梦想,往大里说,只有三个狙击手:疾病,坏感情,高房价;往小里说,只有两个问题:早上起不了床,晚上下不了线。”语文教学,从小的方面讲是引导学生热爱语文,培养学习兴趣,从大的方面讲是培养人格。化弊为利,正确引导,是“微博教学”更为丰富的内涵和使命,更为深层的价值和意义。
写作,原本即是一种展示。再孤独的思想者,其文字也希望被人发现、理解和认可。微博,这种在“世界越来越小”的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的平民展示平台,有着无与伦比的还原写作、展示本质的先天优势。商界弄潮儿纷纷将“微博营销”玩得风生水起,我们的教育界也应该好好思考如何顺应时代、开放心胸。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助理、传播学博士张志安说:“当你的粉丝超过100,你就好比一本内刊;超过1000,你就是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000万,你就是电视台。”师生共同建造的写作群落,每个人都是别人的粉丝,每个人也都被 “粉”,对于相邻的两个班级来说,每个博主,都至少是一本内刊;被人阅读,被人关注,被人转发,又是怎样的光荣与梦想呢?
龙应台有言:“上一百堂美学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座古老的城市。玩,可以说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那么,师生一起“玩”微博,是不是也算做学问呢?愿我们以开放的心态,以生活为基地,以孩子所需为宗旨,开启网络时代的教学新途径。
《人民教育》2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