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中考作文 > 中考话题作文 >

书卷的温暖VS光屏的荒寒作文

2017-09-18 
书卷的温暖VS光屏的荒寒马祥勇在这个科技昌盛甚至泛滥的年代,我一直无法喜欢上蓝光闪烁的电子屏,像个傻子
 

书卷的温暖VS光屏的荒寒

马祥勇

在这个科技昌盛甚至泛滥的年代,我一直无法喜欢上蓝光闪烁的电子屏,像个傻子似的对着小小的屏幕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仅从健康的角度而言,且不说电子辐射,手机阅读对视力的伤害也是巨大的,更不用说有少数学生可能沉溺网络游戏和不健康网站而不能自拔。

所以,在我的教室里,我要用书卷的温暖对抗光屏的荒寒!

我有课间进教室的习惯,课间突然地走进教室,特别是在我没有课的时候,能够发现学生最自然最本真的状态,当然,最本真的状态并不一定都是最美的状态,比如,有拿着手机读得津津有味的学生,当我在他旁边站了好久还浑然不觉,直到有其他学生很夸张地发出各种声音时才能“惊醒梦中人”。阅读手机的学生看到我在旁边,很不好意思地把手机乖乖交到我手里,因为我们有约在先——我允许他们带手机,但不允许在班里开机,一旦违犯,就把手机交给我,我代为保管,学期结束可以领回。如今手机的泛滥,已经极大地影响到了学生们的学习,甚至身心健康。

可是,书香班级活动开展以来,教室里正悄然发生着变化,我已经很难再发现课间有玩手机的学生,无论我何时进入班级,看到更多的是学生手捧书卷,沉迷在文字的海洋里,淡忘了周围的一切。

学生们10月份的阅读书目报上来了,教室后墙上开辟的“书香门第”读书角建立起来了,书柜搬进教室了,学生们本月的“每月荐书录”上墙了,我计划再给班里添置一个报架……明天就期中考试了,我没有发现往常考试之前学生的浮躁和紧张,却看到更多的学生淡定地沉浸在阅读的喜悦中。

一遍遍地浏览着孩子们交上来的10月阅读书目,我欣喜不已,韩晨晨的《母亲》,李东亚的《命运的樱泽湖》,君的《海上花落》,李良帅、张传一的《三国演义》,郭娜的《人生》,赵令华的《巴黎圣母院》,王金凤的《围城》,耿世博的《正能量》、《蛙》,郭彦驼的《水浒传》,谢一晗、尹凌晨网购了《目送》,张丹丹、张艳伟、王潇选择了《家》,孙昕、王孟阳、王天露共同选择了《红楼梦》,喜欢历史的白慧敏、鲁大伟、周昊飞、王晓辉共同选择了《明朝那些事儿》,读过一卷之后意犹未尽,鲁大伟和周昊飞又让我帮他们网购了全套的《明朝那些事儿》,喜欢财经的同学焦茹一选择了《资源战争》,刘洞艺选择了《犹太人的经商之道》,刘扬在读《乔布斯传》,喜欢哲学的刘力腾选择了罗素著《西方哲学史》和邓晓芒的《思辨的张力》…… 说到这个对哲学感兴趣的学生,前一阵子竟然读海德格尔的《时间与存在》,我真怕他“走火入魔”,就给他推荐了《西方哲学史》,我又想起了高一时那个热衷军事和经济的小耗子——史文浩,他给我们做了包括钓鱼岛争端在内的五次演讲,就是这个小耗子,后来竟然买来了全套三本《资本论》去啃,我给他建议说,世界政治经济类图书中,《资本论》当然是经典,但读书还得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去读,先读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会明白马克思《资本论》的很多观点是有来处的。可惜这个懂事、好学又独立的孩子,因为父母的工作关系,高一结束时就转到四川去读书了,不知道今天他对读书还有着浓厚的兴趣吗?

看到孩子们在随笔中写了更多更好的读书札记、读后感和书评,我兴奋异常。

张艳伟读完《平凡的世界,》迫不及待地给我发信息,写了下面这段话:

《平凡的世界》包含着青春的激情、痛苦和失误,包含着劳动的汗水、人生的辛酸和这个复杂世界的冷暖体验。更重要的是,它包含了自己对生活从未淡薄的挚爱与深情。我不能猜透王向前的结局是否会幸福,不能理解润叶对无望爱情的等候,不能想象孙少平对劳动的坚定不移,更不知道晓霞的伟大,秀莲的牺牲,少安的劳苦精神是否最终能得到命运的恩赐,但值得安慰的是,他们曾真诚而充满激情地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竭尽全力地劳动过,并不记代价地将自己的血汗献给了不死的人类之树。只能把永远艰辛的劳动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心平气和地继续耕种。

尹凌晨在《长恨歌》书评的开头写道:

 (《长恨歌》)邮递过来后,迫不及待的撕开包装,单看其外封面,就给人一种沉重的历史感,书的封皮有两层,上面一层是木褐色,给人一种年代久远的感觉,下面一层以深褐色为底,上面画着牡丹花,还有飘逸着的羽毛。让我不禁想到了繁花似锦的老上海,如梦如幻。

     果不其然,在上海这座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变迁的大背景下,一个女子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作者那细腻而绚烂的笔写的哀婉动人。《长恨歌》生动的描写了生活在上海弄堂里的女人沉沦了无数理想,然后躁动、怨念和幻灭。她们对情与爱的追求,她们的成败,在我们的眼前依次展开。

孩子们,读吧,你们这一次考不好也没有关系,阅读可以造就直抵心灵深处的裂变,可以让你脱胎换骨,浴火重生,一个新命的诞生可以影响之后久远的人生。

最近读吴非老师编的《一盏一盏的灯》这本小书,书中收有一位题名郝彧的教师的一篇文章——《有许多事你以后才知道》,老师在文章里说,他收到一个毕业多年的学生一封信,学生在信里说:“我觉得我最幸福的莫过于高三所读的书,依然记得一模读完《寻找家园》,二模读完《阳光碎片》,三模读完《精神自治》,五一放假,买了两本书——《守望的距离》、《西方文学十五讲》,又在四模之前读完了……高三时,我每天读两遍筱敏的《山恋》,直到现在还能背下来。我想我是注定要接受这份火光的照耀。大地万物,瑟缩着哑默着停滞不前,但灵魂依然生长;学术界被冰封在象牙塔之下,但就在暗流中,依然有许多低沉长叹的声音,许多沙哑咆哮似的的悲鸣。”

老师收信后非常感动,他写道“天下还有比唤醒灵魂更伟大更令人激动的事业吗?如果没有这封信,老师永远不会知道高三的阅读对他内心所起的作用;我相信一定不止一位学生领受过这份火光的照耀。如今我们各自奋斗在各自的人生里,但那高中三年的时光,老师和学生已经在共同的阅读中形成默契,他相信我们会坚守,正如我们相信他会正直地生活”。

也许,这些书最终并不能改变世界,但我相信,有更多的孩子沉浸书中,他们的人生会有所不同,这个世界也将因此会有所不同。

2013-11-06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