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廓迷雾作文
——我读《李海林讲语文》马祥勇最近读几本语文专业书籍,没想到读《李海林讲语文》时竟然读到入迷。《李海林讲语文》
——我读《李海林讲语文》
马祥勇
最近读几本语文专业书籍,没想到读《李海林讲语文》时竟然读到入迷。《李海林讲语文》是教育部语文出版社策划出版,由于漪、刘远先生主编的“名师讲语文”系列之一本,2008年1月初版,到今天已经近6个年头了。但李海林先生对语文教学理论建构所做出的努力和他针对语文新课程改革以来出现的问题基于教育学哲学理论原点的评论,依然闪耀着夺目的光华。
依照丛书的统一结构,《李海林讲语文》全书结构分四个部分,“我的语文人生”、“我的语文理念”、“我的语文实践”、“我的教学语录”。最见李海林功力的是“我的语文理念”,最见其性情的是“我的语文人生”。
在“我的语文人生”里,李海林老师讲述了自己读大学和工作之初的时光里疯狂读书的激情岁月,讲述了他调进高校之后的理性时代。在《吾师吾友》这篇文章里,李老师充满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的中学语文老师胡家赐,工作之初的语文教研员贺宜轩,语文名师韩军、李镇西、程红兵,王尚文教授、王荣生教授。在这篇师友录里,我们看到了李老师的真性情,他抓取细节刻画人物的本领,堪比小说家言,比如他写和李镇西一边走路一边聊,李镇西聊得兴起,一头撞在电线杆上,却没有停下脚步,口里依然念念有词地说着“什么是证实什么是证伪”;比如他写王荣生外出讲学时寒酸的装备,皆能抓住人物风神,三言两语,摄魂夺魄。从李老师勾勒的这些大师名家的生活细节之中,我们也许能够部分地明白,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大师名家的原因。
读李海林的书,给我的感觉是李老师以理性见长,但又以激情垫底。没有激情的理性,往往堕入生涩板滞;而没有理性的激情,又容易让人浮躁肤浅。但李海林先生以激情垫底的理论建构,就给人元气充沛,喷涌而出的酣畅淋漓之感。这是我读的很多理论书所不具备的特质。因为有《资本论》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做底子,李老师是长于语文教育理论的哲学建构的。李老师的语文理念的核心是语感教学论和言语教学论,语感教学既包含了思想又包含了语言而又以语言为教学主体,既包含了语言知识又包含了语言使用而又以语言使用为最终目的,而且将各项内容融会贯通为一个整体。言语教学论和语感教学论在实质是暗通的,在逻辑上是互洽的,主张从言语的角度来理解语文教学,语言功能教学是语言教学的核心,这和语感教学论的重视语言使用是一致的。我认为李海林在言语教学论中的最大贡献是对语文知识的划分,比如在语文教学中,语文知识中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应该以谁为主,就决定了语文理念和语文教学流派的分野。比如我们现代语文教育在“语言专门化”过程中走向技术化和精神虚无主义的重要原因,就是长期把陈述性知识当成语文知识的主体甚至全部。新课程改革中否定语文知识化教学,否定这种技术化和精神虚无主义是对的,但不能一概否定语文知识,因为我们的语文知识主题并不是陈述性知识,而更为重要的是“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在“我的语文实践”中,关于我们习用的“评课”一词,李老师提出来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我们现在的评课,往往是先入为主的研究,这种评价,往往从自己的某一种观念出发,以自己的某一种认识或想法作为评判标准,语文教师面对纷纭复杂莫衷一是的语文教学主张,很难上出让所有的评委都满意的课。所以,我们应该倡导一种“面向课堂事实”的研究方法,这种课堂不是从自己的某一种观念出发,而是以课堂事实为标准,重在研究这样的课堂事实“意味着”什么,其中最重要的,是理解执教者“想做什么”,然后分成两条线展开研究,一条线是对执教者“所想”进行价值分析:这堂课应不应该“做这件事”,另一条线是依据执教者“想做的这件事”来看他做得怎么样:他实现了自己的教学目的了吗?他是如何实现自己的教学目的的,他还有其他方法来实现自己的教学目的吗?他还可以做得更好吗?用一句通俗的话来概括就是,“你打算把学生引到那里去,你实际上把学生引到那里去,我们怎样才能把学生引到你想要他去的地方去”。
理论是灰色的,但读李海林的书,你会受到理论的吸引,你会变得睿智而深刻。对语文教学,早日让自己成为一个明白人,很重要。
2008年濮阳市教育局曾邀请李海林等国内名师们来濮讲学,没有能去听课,甚为遗憾。但,“读先生书,想见其为人”,差堪慰矣。
2013-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