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课堂学汉字——第十二讲——多余老师趣说“个只条”
语文,现今在大学课程中已经沦落到了选修的地步;中文系,成了大学最冷门的专业;学中文专业的学生,成了最难就业的学生。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多余老师在思考。
究其原因,就在于,现在的“语文”课程已经沦落为只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各种规范,以及语文文字的现实应用”。
这其实,就是把“语文文字”这一具有最丰富内涵的学科,给搞成了一门“规范应用性”的学科。
我们常爱说“文史不分家”,“政史不分家”。在语文、政治(哲学)、历史这三大学科中,语文应该是起到领头的作用。
而现在的语文课程,把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内涵通通抛弃了。
最基本的事实就是:
中国大陆的学生基本不认识繁体字。
语文教材的配图,总是出历史错误。
语文教材配图,总是出历史错误。这说明,教材的编写者,自己就文化内涵、历史内涵缺乏。
这怎么能让学生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呢?
于是,只能通过中考、高考的分数来体现。
多余老师开始整理资料,编写“快乐课堂学汉字”。
第一讲——汉字的文化内涵 第二讲——汉字的历史内涵
第三讲——“爸妈” 第四讲——“我你他”
第五讲——“大小” 第六讲——“山木水火土”
第七讲——“马牛羊猪狗鸡” 第八讲——“米”
第九讲——“地池驰弛” 第十讲——“化花华”
第十一讲——“兄弟姐妹”
今天是第十二讲——多余老师趣说“个只条”
从第三讲开始,多余老师开始趣讲具体的汉字,字的先后顺序参考人教版小学语文生字表。
今天,讲讲“个只条”。
“个”这个字,是个常用字,但他的往世今生却颇为复杂。
“个”字本形,早已有之,是个象形字,一表竹竿,二表厢房。
表竹竿时,其形“上为竹叶,下为竹竿。”形成单独和个头的含义,引申成为量词。
表厢房时,其形“上为房顶,下为单墙。”厢房是正堂两侧的房间,靠正堂一侧的墙是依正堂而用,所以厢房只需建单墙。此义,自唐代后不再使用。
“个”在汉字演变过程中,曾经被“亻+固”和“上竹下固”所替代,汉字简化时,才又隆重登场。
“上竹下固”,属于会意字,竹子最坚固部分,竹竿也。
“亻+固”,出现稍晚,意为人数固定,但使用最为广泛。
到汉字简化前,“上竹下固”为地名“个旧”之专用字,其他意义皆用“亻+固”。
“个”读四声,只有在“自个”一词儿化读三声。
“只”这个字,来历比“个”还复杂。
“只”字本形,也是早已有之,由“口”和“八”组成,一意为:“口”表示封闭的地方,“八”表示分开,“只”字的意思是一个与周围分开的地方,产生边缘的含义,引申表示只是、仅仅。另一意为:“口”表口气,“八”表向下,“只”为语气词,在古汉语中常用。
“只”做为简化字,则有两源。
一源为“上隹下又”,“隹”为鸟,“又”为手,意为手中抓有一只鸟,产生单独的含义,引申表示极少,再引申成为量词。
而“双”字与此同源,双的本字为“上隹隹下又”,意为手中抓有两只鸟,那不就是成双成对吗。简化后,表“一双手”,与“又”没关系。
此源读一声。
二源为“祇”,现还有“神祇(读祈音)”一词,神为天神,祇为地神,连用泛指神灵。
比“祇”多一点,则为“祗”(只一声),表恭敬之意。
后为敬神,将“祇”的“示旁“加一点变为“衣旁”,也有变为“禾旁”的,表“只”的本意一。
此源读三声。
“条”这个字,则是一个真正的简化字,本字为“條”。
“條”由“攸”和“木”组成。
“攸”字由人和手持木棍的形象构成,意为打人,有过错才挨打,产生因果联系的含义,金文在原象形中加了三点,意为不断打人,产生时间长的含义。后将三点变为一竖。
此字是“不打不成才”的最好注解。
“悠”是打孩子为了孩子的将来,“修”是挨打才能变好。
有所谓教育专家言“千万不能打孩子”,完全是不懂中华文化的言语。
古之戒尺乃木棍之定型物。
新学兴起后,转型为教鞭。
“木”表树,则“條”就是树上打人用的东西,即树枝也。引申表示细长的东西、项目、条理等,再引申成为量词。
个、只、条,三字皆为量词。
量词多为名词转用,而“个”、“只”原非名词,是故变化复杂。
说到量词,就要说到名词,说到名词就要提到英语中常说的不可数名词和可数名词。
其实,汉语中名词本也是分可数和不可数的。
一马当先,二龙戏珠,三羊开泰,均不使用量词,马、龙、羊均为可数名词。
在各种语言中,量词都是后出现的。
只不过,汉语在进化上走在了所有语言的前方。率先给所有名词都加了相应的量词。
其实,量词不仅有名量词,还有动量词,如写三遍,跑一趟等中的遍和趟。
动量词,只能放在动词之后。而名量词则可前可后,如一杯水,也可说水一杯。
一般来说,什么样的名词用什么量词是约定俗成的,如果一个个名词可以有几个特定量词与之匹配的话,在采用选择上,就要考虑场合、语体等因素了。有时,个体量词还表示一定的形象义、色彩义,在某些情况下,还具有一定的修辞作用。
如:一轮明月,一钩新月,量词是有形象感的;一位教授,一介武夫,量词是有感情色彩的;“我们几个恐怕请不来那尊大腕”,就有了修辞作用。
请关注第十三讲——多余老师趣说“琴棋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