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一年级作文 >

是孩子错了吗?——读《查理与巧克力工厂》有感作文

2017-08-15 
是孩子错了吗?——读《查理与巧克力工厂》有感自从第一本长篇小说《詹姆斯与大仙桃》读完后,儿子就喜欢上罗尔德.
 

是孩子错了吗?

                             ——读《查理与巧克力工厂》有感

自从第一本长篇小说《詹姆斯与大仙桃》读完后,儿子就喜欢上罗尔德.达尔的书。在儿子的一再要求下,于2008年4月13日我们开始了第二本长篇小说《查理与巧克力工厂》的讲述。像第一本书一样,儿子每晚听得如醉如痴。离奇的故事情节不仅吸引着儿子,也同样吸引着我们。当整本书读完后,让我们震惊的就不仅是离奇的情节,更主要的是五个迥然不同的的孩子带给我们五个不同结局的故事。   

是孩子错了吗?——读《查理与巧克力工厂》有感作文

故事的主人翁查理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这个家庭由四位老人、两个中年人和一个孩子组成。孩子爸爸微薄的收入是这个家庭唯一的经济来源,生活的窘迫可想而知。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家庭,却充满温情,老爱幼、幼敬老、相亲相爱。虽然每个夜晚,一家七口吃的晚餐都是卷心菜汤,可是小查理却乐意与自己最心爱的人一起分享只有在自己生日时才能吃到的巧克力。

    从查理家的窗子望出去,可以看到全世界最大的巧克力工厂——“旺卡巧克力工厂”。那是座神秘的工厂,大门紧锁,15年来,从来没有看见有工人从大门进出过,可是却能闻到浓郁的巧克力香味。每个人都想进入工厂探究其中的秘密。

    有一天,工厂的主人威利·旺卡先生突然宣布,他将向五位幸运的孩子开放巧克力工厂。除了可以得窥神秘工厂的内部之外,还能得到足够吃一辈子的巧克力。谁发现藏在旺卡巧克力包装纸里的金奖券,谁就是幸运儿。不过,只有五张金奖券。这一下掀起了购买旺卡牌巧克力的热潮,幸运儿一个又一个地出现了。首先是喜欢每天往嘴里塞甜食的胖男孩奥古斯塔斯;接下来一位是被家人宠坏的为所欲为的小女孩维鲁卡·索尔特;第三位幸运儿是嚼口香糖冠军维奥莉特。还有一位是迈克,一个痴迷于电视节目的小男孩。

  查理一家也想拥有这个机会,然而机会始终没有降临到小查理身上,可是小查理并没有因此而抱怨,甚至他还用他的笑容宽慰失望的老人。就在工厂开放日的前一天,也就是最后的时间,奇迹终于发生了。小查理偶然在雪地上捡到了五十便士的银币,并用它买了两块渴望已久的巧克力。就在查理痛快地吃巧克力时,他发现了第五张金奖券。于是这个奇迹使得小查理和他的爷爷有机会进入神奇的工厂。

  参观巧克力工厂的过程是一次奇特的经历。奇怪的工人——奥帕伦帕人;飞流直下的巧克力瀑布;龙头船航行在棕色巧克力糖浆的河流;郁郁葱葱的口香糖草地;受过训练的松鼠;还有神奇的微粒电视。这些都让参观者着迷。

  这些神奇的事情让其他四个孩子都失去了自制,他们的贪婪和为所欲为使得他们有的掉进了巧克力河、有的变成了糖果,有的被送进了废品炉,有的钻进电视变成了信号微粒。然而这一切都没有使查理受到诱惑,他恪守着旺卡先生的规定,控制着自己的欲望。最后查理成了唯一的赢家,他得到了旺卡先生最棒的礼物——整个巧克力工厂。 

      是孩子错了吗?——读《查理与巧克力工厂》有感作文

整本故事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讲完了。讲完故事后我问儿子:“这个故事中有两个奇迹,你知道是什么吗?”儿子说:“我知道一个,查理得到了金奖券。”我接着说:“另一个奇迹是查理得到了整个巧克力工厂,为什么查理最后得到了整个巧克力工厂呢?仅仅是因为幸运吗?”儿子说:“是挺幸运的。不过主要是因为他善良,听话。”“说得对,孩子,这两个奇迹中,第一个是偶然,第二个却是必然。因为是查理的善良、听话、忍耐力、克制力成就了第二个奇迹。”“那四个孩子受到惩罚,他们错了吗?错在哪儿?”儿子说:“他们错了,他们不听话,不遵守规定,他们太贪心了。”“在查理生日时得到的巧克力里没有找到金奖券,查理很失望,但是他只是‘难过的微微一笑’。如果换做你,你会怎么办?”“我就再买几块巧克力。”儿子不假思索地说。我开玩笑说:“你也要象小女孩维鲁卡·索尔特那样买成千上万块巧克力吗?”“不,我只买几块,再没有就算了。”儿子直白的话道出了儿子的心声,同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儿子身上,他可以控制住自己的欲望吗?

    简短的对话为我们的长篇小说画了句号。然而我的思绪却飘荡起来。四个富足的孩子在巧克力工厂受到了不同的惩罚,完全是他们的错吗?我觉得错的根源还在于家庭教育

    查理生活在贫寒的家庭,可是他的家庭却教给他善良、忍耐、坚强、克制。而那四个孩子的父母同样很爱他们的孩子,但是他们的爱却使得孩子们养成了贪婪、为所欲为、骄横、自私、霸道的性格。正是这种性格使得他们受到了惩罚。

    现在的独生子几乎都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使得孩子们心想事成,我们是否能够就这样无限制的满足他们呢?我们的这种娇宠将来是否也会给孩子带来惩罚呢?“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无限制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还不如交给孩子生存的本领。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正是给孩子生存的本领。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