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不厌千回读
炎炎夏日,酷暑难耐,不愿到外面被太阳烘烤,躲进书房,在那一本本名著里,自得其乐。
眼前的这些书都已看过,有的还不止一两遍,闭上眼想一想其中情节,有的历历在目,有的依稀记得,有的似已模糊。
按照我假期读书计划,一是回顾古典名著,二是再读外国名著,三是阅读当代佳作,四是浏览时下名篇。在忙着组织老师们参加校本培训的间隙,读书,成了我假期最愉快的事情。
为了指导学生们深入阅读名著,我又把四大名著翻了一遍,再次感到好书不厌千回读的说法准确。这四本书,我读的第一本是《西游记》,是我小学三年级时从村里一个高中生那里借的,繁体字很难认,其中呆的繁体就像岂,我在一段时间里,一直纳闷:悟空为什么叫八戒“岂子”呢?中学再读,感到此书开头精彩,中间情节相似处太多。工作后教学生读,又觉得作者在平白文字下蕴涵的深意。
《水浒传》、《三国演义》两本书,我都是先看的小人书,我自己买过不少,还从一个儿时伙伴家里看了整套的画书,据说像那种印刷精美的成套小人书,现在价格达到几千元。后来看过、买过多种版本的,其中以金圣叹评点的为最佳。水浒好汉和三国英雄是每一个男孩都心仪的对象,今天当我试图品读两本名著时,我有一种熟悉的亲切和久违的冲动,所以我断断续续写了七篇、近两万字的读书笔记,其中多数被校信通推荐。
《红楼梦》是我上师范后读的,买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三卷本,前面有刘旦宅画的精美插图,这厚厚的三大本,标价只有7.8元,但在1985年,却算是很贵的。红楼一梦是中国最难读的书,胡适、张爱玲、周汝昌、冯其庸、刘心武、马瑞芳等等都写过专著,红学成为一门专业的学问,成为大学研究的分支,我读过的评点文章很多,读的越多,反而不好下手评点了。
外国名著,我正在重读《大卫科波菲尔》,这是狄更斯的名篇,语言流畅清新,如沐春风——这是判断一本书好坏的最直观方法,那就是看它的语言。当代佳作,我重读了《白鹿原》,其优点是厚重大气,尤其前半部分,绵密厚实。时下作品,我读了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他的《手机》拍成电影很出名,他是我们河南作家中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
在接下来的四十多天时间里,我希望弟子们和老师一起分享读书的快乐,多读名著,读透名著,读出精彩和感悟,最好把你们读书的体会和感想写出来,发到班级博客圈上,让更多喜欢读书的人从七班师生身上,感受到阅读的况味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