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接到写“生日花语”任务时,是一头雾水的,很奇怪这些人都哪儿来的这么多丰富多彩的主题啊!
我的生日是1968年1月30日(农历大年初一),但是现在很多时候办事情办证件都是按照阳历,于是身份证上的出生日期是1968年1月1日,结果是很多朋友在元旦给我发信息,祝我生日快乐!想着干脆按阳历吧,身份证是改不了了,就把个人资料改成1968年1月30日了,可是今年的生日又赶到了2月19日,又有很多朋友在30号那天祝贺我生日快乐!
刚刚接任务的时候还是很纠结的,写一月份的吧,“四君子”之一的梅花倒是有很多可写的、好写的!可是我今年过生日真的不在一月,加上要迎接各种检查,整理资料,上班、上课、出差、值班、开会等等,忙得不亦乐乎,实在是顾不上着笔。
算了,以后尽管存在困难也坚决不再埋怨了,自从加了这个群,犹如进入了“女儿国”,一句话说不合适,便招来群起而攻我的“恶果”,这使得我对专家说过的“和女人讲理就是弱智”的话深信不疑(事实上也真是不能那样做的)。故而即便我都是理由,即便我理由都很充分,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写好该写的东西!
于是,尽管心中没底儿,我还是很痛快地接下了任务。
言归正传,“二月令花——杏花,花神——杨贵妃”,看到小鸟妈妈圈定的范围,倒是让我觉得二月花必须是我写,原因很简单,最起码有一点我和杨贵妃有相似之处(以肥为美)!
说起杏,脑海里最先浮现出的是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上网搜了一下,杏居然在《管子》中就有记载,也就是说在我国已至少有二三千年的栽培历史了,既能采果又能赏花,树干又是上好的木材,所以在果木生产和城市美化上都处在很重要地位,了解得多一点,杏的功能和地位显然有点出乎我的意料!
爷爷奶奶住在老宅子的两层小楼上,那也是我出生的地方,虽然老屋子没有了,但儿时的记忆却深深镌刻在心中。新楼房的门前有棵爷爷栽下的杏树,虽不大,但每每含苞时纯红色,开花后颜色逐渐变淡,花落时变成纯白色时候,倒是壮观动人。“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咏杏五绝,说明他对杏花的观察十分细致。
每年的大年初一基本上都是一样的程序:上午去给太奶奶(爷爷的母亲“忌日”)上坟,忙完回来的时候往往就是中午了,这也到了我的生日时刻。我们兄妹全部在外地工作,也就这一天才是在外忙碌一年的家人都会尽量回来的时间,平时冷清的院子里往往因为人多,屋子里坐不下,大家就在暖暖的冬日阳光照耀下,或坐或站,在杏树下分享耄耋之年的爷爷奶奶煮的一大盆鸡蛋,品尝喷喷香的大锅菜,道不尽含饴弄孙的幸福,说不完四世同堂的快乐!
很多人说我不孝顺,因为大年初一的生日让老妈没有过好年,而且多年以来自我感觉做得不够好,特别是看到网上说“喜欢此花的人或受到这种花祝福的人,外观跟内在截然不同、外表柔弱、害羞,内心却蕴藏着灵敏的思维及无比的坚强,经得起风浪。自少便得到家人的呵护,习惯被爱,却不懂得主动爱护别人”。这更加让我相信了,故而多年来一直在努力。
眼看着再有三年就到“知天命”的年龄,回望走过的几十年人生路,似乎明白了很多:人生其实也就像是杏花一样因春而发,春尽而逝,既有绚丽灿烂的无限风光,也有凋零空寂的凄楚悲怆。不同人的人生际遇不同,对问题的联想和感慨也千姿百态:有人看到春花烂漫生出欢声笑语,有人看到花瓣掉落洒泪葬花,杏花盛开的热烈温馨让人喜悦,杏花飘飞的落寞凄凉也让人哀怨……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大家都有类似的经历,就是自己心情好时,电锯工作的噪音也不那么讨厌,心情不好,听见画眉鸟叫都想敲死它,很显然,人的心情会改变对周围事物的喜欢厌恶程度。
花本无情人有意,古人喜欢托物言志,借花言情。有人把杏花看做轻愁淡喜之花,也有人把杏花看做心绪缭乱之花(比如红杏出墙)
这么多年来,每一年的大年初一到来,我看到的都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婶婶弟弟妹妹给我的祝福,但祝福的意义早就不仅限于生日,更多的是47年前那一声啼哭带给老李家的欢愉和希望。
快写完了,想起来百度了一下描写杏花的古诗:
“知有杏园无路入,马前惆怅满枝红”
唐·温庭筠《经李徵君故居》(又作王建诗)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宋祁《玉楼春》
“风吹梅蕊闹,雨红杏花香”
宋·晏殊《临江仙》
“杏子梢头香蕾破。淡红褪白胭脂涴”
宋·苏轼《蝶恋花》
“疏疏晴雨弄斜阳,凭栏久,墙外杏花香”
宋·曹组《小重山》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一段好春藏不住,粉墙斜露杏花梢”
宋·张良臣《偶题》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宋·释志南《绝句》
“满阶芳草绿,一片杏花香”
宋·刘彤《临江仙》
真的没想到有这么多人写杏花,而且像杜甫、杜牧、李商隐、苏轼、陆游等大家都有描写杏花的诗句:夜来微雨洗芳尘,公子骅骝步贴匀。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唐·杜牧《杏园》两句写杏园零落不堪,是因为折花插头的人太多。
花红易逝,红颜易老,人花相喻,言愁说恨,这在古代诗词中当是普遍现象,李商隐的《日日》更是典范之作,“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首句写春光与日光争艳竞妍,造语新奇,意趣盎然。丽日当空,春光烂漫,万物生长,方兴未艾,大自然呈现出一派热烈欢快的勃勃生机。杏花开放,一见春光烂漫,二见诗人内心深处难以言状的缭乱不宁。三、四两句更进一步点出了诗人消融纷扰的企盼。什么时候才能使心绪摆脱眼前这种纷扰不宁的状态,能够象这百尺游丝一样轻松悠闲呢?通读全诗,不难发现,芳香四溢的杏花实际上折射出诗人伤春、伤情的纷乱不宁。”
“花无百日红,叶无百日好,绽放当珍惜,凋谢不气馁。”
算了,看到这么多名人写得如此精彩,自惭形秽,我也就不写了吧,再写没有多少“油水”了,还会被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