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中考作文 > 中考话题作文 >

评价朗读的标准是什么作文

2017-07-11 
评价朗读的标准是什么韩素静去听一节小学语文课,课题是《浅水洼里的小鱼》。课堂上,老师布置了分角色朗读的任

评价朗读的标准是什么

韩素静


去听一节小学语文课,课题是《浅水洼里的小鱼》。课堂上,老师布置了分角色朗读的任务,要求朗读时加上合理想象,把小男孩的动作表演出来。


不知是否因为有表演的原因,孩子们显得特别兴奋,表现很活跃。在一番热闹的练读之后,小组开始登台展示了。第一个小组展示完,老师让学生评价读得好不好,孩子们大多摇头,表示不赞成。说真话,第一组的朗读确实不太好,基本是拖着长音在唱读。但,当老师请学生具体点评时,学生只是评价“他们没有带动作”,对“唱读”这一现象没有任何评价。此时,老师又请另一小组展示,这个小组朗读较好,特别是其中朗读小男孩角色的学生,当他读到最后一段时,这名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模拟“弯腰捧起一条小鱼儿转身扔进大海”的动作。由于这位学生要模仿“弯腰”“捧鱼儿”然后再“扔进大海”等一系列的动作,所以,他朗读的速度明显缓慢下来,这一缓慢,感觉来了,词语与词语之间似乎有了律动、有了韵味,这,就是朗读的节奏。你听,他在读:“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朗读结束,孩子们争着举手点评,都夸奖这位学生读得好,原因是“加上了动作”。

对于学生的评价,老师给予了认可,并对加动作的学生提出表扬,学生因为受到老师的表扬而高兴,老师因为学生朗读效果理想而高兴,至此,这一环节结束,课堂转入下一环节。


针对这一环节,评课时我提出一个疑问:被表扬的学生真的只是动作加得好吗?他的朗读的好,是否有比加动作更重要的原因?


不能否认,低年级学生爱动、善模仿,抓住时机让学生在表演中身临其境,更能感受到作品的形象,也有助于与作品中的人物情感产生情感共鸣。但是,只用是否“添加了动作”来评价朗读的优劣,这一标准还值得商榷。朗读是通过声音传情达意、表达自己理解的一种方式,新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评价学生的朗读,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可从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可见,对朗读的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评价时要从“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等方面”来评价。也就是说,对于朗读的评价应该以声音的传递为主,声音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等都是评价的标准。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当朗读到情感迸发之处,当内心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冲击自己,致使只用声音不能表达情感之时,朗读者可能会把这种力量通过肢体动作表达出来。也就是说,朗读时肢体动作的添加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是情感由内而外自然地释放,如果没有情感使然,只是为了动作而去添加动作,这样的动作绝对是做作。

从以上角度说,尽管这个学生进行了适当的表演,但,他最成功之处仍然是他随着表演进行的朗读,当他一边做出弯腰捧鱼状一边要把鱼儿送到身后的“大海”时,他的声音低了些,他的语调缓了些:“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也许,小男孩是为了和动作相吻合才有了这样的朗读节奏,如果没有添加动作,他可能还不会有这样的节奏,那么,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引领?是否可以让学生忽略表演者的动作,而只关注他的声音?是否可以试着让学生闭上眼睛,只聆听朗读者声音,关注他的朗读节奏,然后告诉孩子们,即使去掉了动作,他的朗读也仍然是最合适的?


朗读评价,切莫本末倒置,“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才是朗读的评价标准。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