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自诩是个非常理解孩子的妈妈,特别注意儿子的心理变化,希望儿子心理健康。昨天带儿子看完电影后,他很想到游乐场玩一会儿。我想孩子现在周六也上课,学习也挺累得,就跟他爸爸商量给孩子买一些游戏币。
儿子最爱玩儿“赛车”,可是那里总是有人在玩儿。等了好久后,看到一个小伙子,在漫不经心的摆弄着方向盘。老公还以为他没有投币呢,就跟人家说:“你要是不玩儿,就让我儿子玩一下行吗?”那个小伙子很快就给儿子腾开位置了。
等儿子坐上去,我们才看出来,人家已经把币投到游戏机里了。
结束游戏后,我跟儿子说:“你把币还给那个哥哥吧,因为你玩儿的是人家投的币。”
我不知道儿子是因为只剩两个币不舍得还给人家,还是他不好意思去跟人家说话。总之,他不过去还,而是让我去。
我当时也没有考虑太多孩子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就把儿子给说教了一顿,总之儿子有些不太高兴。
刚才看到一则故事,受到了教育。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九岁的男孩,怒气冲天地回到家里,他的班级本来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他的父亲总是说一些让事情变得更遭的话:“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以后会有玩的时候。又不是我让它下雨的,你为什么要冲我发火?”可是这样的回答却总是适得其反,孩子的心情反而更糟糕!于是,这位父亲打算用一种新的方法,他想:我的儿子对错过野餐反应很强烈,他用怒气向我表现他的失望,我可以帮助他,只要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于是他对儿子说:“你看上去很失望。”“我当然很失望。”“你已经准备好了一切,却下雨了。”“是呀!”说完,孩子和父亲一起并肩坐在窗前默默享受那份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