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表上全天的课都是华师文学院副教授
下午给我们授课的是原华师一附中退休特级教师袁汉杰,讲高中作文教学与思维能力培养。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高中作文教学现状观察,所讲内容是我的硕士论文中早有论述的,我感兴趣的是第二部分,看看
昨天课堂上看完了从家里带来的今年第七期的《北京文学》,这本刊物上的虚构类作品并不好看,甚至包括中国作协主席铁凝的小说《火锅子》,第一篇纪实类报告文学我是最不看好的,但是昨天在百无聊赖的课堂上把它看完了,感觉甚至超过所有的虚构类作品,这篇陈新所写的《探海蛟龙》是写我国蛟龙号深潜器的潜航员唐嘉陵在我国7000米深潜海试之前的生活成长史的。文中有两段话摘录如下:
这世间有很多事都是这样,你热爱它,即使它给你带来麻烦,让你劳碌,你也能收获快乐!如果你不热爱它,哪怕是你的环境宛如宫殿,你也会倍感窒息。
不少人的成长季节里,有一段旅程叫高中,在这个生理与心理都抽穗拔节的季节里,有人背负理想,蛩跫足音孤独而执着,有人嘻哈打笑,恣意挥洒浅薄的青春,但这段用三年来标注的岁月却是那么短暂而又重要!
——陈新《探海蛟龙》,载2013年第七期《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之所以摘录这段话,我想以后可以读给我的学生们听。
上午我开始读那天从崇文书城买来的《第七天》。关于余华的《第七天》,前些日子和
《第七天》一共只有225页,13万字,集中时间一个上午就可以看完的。目前我看了80多页,给我的感觉还是比《兄弟》好多了。喜欢余华是从他前期的先锋小说开始的,我曾对他的《活着》有过很高的评价,做过存在主义的解读,但2006年出版的《活着》却让我大失所望。
《第七天》一反前期小说远离当前社会现实的取材习惯,直接从现实社会中最尖锐的矛盾诸如暴力拆迁、社会等级分化等处取材,继续保持了余华的荒诞特色,比如开篇就从自己去殡仪馆排队烧掉自己写起,给人完全新奇的阅读体验,当然,在排队进火炉的人们的聊天中,也幽默地反映了银行取钱的等级歧视问题。(有过银行取钱经历的人,都会感觉到那种V字号贵宾的特权,实际是银行对有钱人的取宠,对平民百姓的一种歧视)在余华笔下,火葬场的贵宾也是V字号,有先烧的特权,当然,后来市长也来了,V字号的贵宾也只有眼巴巴的让市长先烧化自己了!
当然,我又在《第七天》里读到了《在细雨中呼喊》和《许三观卖血记》那样的温暖,把《第七天》当成一部世情小说来读,也是一种发现。在《第七天》里,余华不再在历史中寻求题材,开始真正直面现实的玄幻了,虽然正如余华自己所说,“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真是小巫见大巫”,但我们就从这冰山一角里,去窥望社会之玄幻吧。
今天是农历的七夕节,回宾馆过天桥时,桥上有几个学生模样的人在卖花。我回到宾馆里来,过一个读书写作、没有情人的中国情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