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长的生命里旅行——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作文
在成长的生命里旅行——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魔鬼无处不在,它的阴影也同样笼罩着40平米的课堂,所以我们
在成长的生命里旅行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魔鬼无处不在,它的阴影也同样笼罩着40平米的课堂,所以我们会说当教师真难!
但,好老师总会有那么一刻,生命被某种感觉点亮。在《教学勇气》里是共同面对“伟大事物”之时,到了雷夫老师这儿,是这样深情的一笔:“突然间,化解她的忧伤成了惟一重要的事情。”这种感受我也曾有过,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个学生身上,深信一定会发生某种改变,唉,只要小小的一点改变就可以了。于是奇迹真的发生了,她还没有变,雷夫老师变了,变成了火鸡——为了帮小女孩点酒精灯,火焰烧到了他的头发。但依然可以享受那份幸福,因为在那一刻他完全忘掉了自己。
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就是幸福,而我们生活的常态却往往是分裂——从一个分裂走向另一个分裂。我们总是没有耐性停下来听孩子们说说他们,我们也甚至不去倾听自己,只是一意孤行地忙着,忙着……
雷夫就从自己变成火鸡的那一刻起,开始下定决心永远全心全意投入到教学中去。而我一边读着他的那些文字,一边追问自己:“我要怎样才可以不受外界的干扰,不被我性格中的软弱成分所击倒,从而全心全意爱上教学?”雷夫老师说:“毕竟,教育无捷径。”
是啊,我们不要做小丑,我们要做真正快乐的自己。
我们知道,几乎所有的教室都被一种东西控制着,那就是“害怕”。帕克·帕尔默说,恐惧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文化传统,它潜藏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一有机会就出来兴风作浪。帕斯卡尔也说孤独、恐惧、不信任是人的特点。那么就听任恐惧的摆布吗?不!雷夫老师对恐惧选择了抛弃,不仅如此,他还要抛掉学生们内心的恐惧,他说:“多数教室以害怕为基础,我们的教室却以信任为基础。”他用合乎逻辑的来组织这个充满活力的群体。“在第56号教室,我尽可能让课堂内生动、有趣,这么一来,对不当行为最严厉的惩罚,就是不准参加发生不当行为时所进行的活动。”这是最高明的正向惩罚,即使是惩罚也在激励着学生求知的心!“如果我们要求孩子有好的表现,就必须用行动让他们知道我们相信优异表现的可能。”这是贯彻了信任的身教。
如何既服从集体制定的纪律又不违逆自身的天性,这是一个难以对付的问题。雷夫老师按不同的思维角度,归纳出六个认知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其实这些想法都是人人相通的,我们或多或少都经历过类似的认知过程,问题是我们必须逐步走向高一级的阶段,方能脱离思想上的被动与无力。教师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来自于教师的仁慈的感染力最终能塑造一个强大的灵魂。雷夫老师举了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为例,影片中的瑞德是监狱里的囚犯,因为谋杀被判终身监禁。每10年他都有假释出狱的机会。片中,他和假释审查委员会面好几次,每次都对委员会说他已经洗心革面了,但申请总是遭到驳回。在一个较为轻松的场景中,在狱中度过大半辈子的瑞德说出了他的心声。他告诉一位假释审查委员,自己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改过向善,至少不知道审查委员们说的改过向善是什么意思。当被问道他是否对自己做过的事感到后悔时,他说他很后悔。他说,这不是因为委员们想要听到他这么说,也不是因为他在坐牢,他是真的由衷感到后悔。由此看来,他已经蜕变成一个了解自己的第六阶段思维者了。他的行为不是取决于恐惧、取悦他人,或是规则;他已经有自己的一套行为准则。于是,他假释出狱了。
我还想举一个最近《百家讲坛》里播讲的于谦的故事为例,于谦从小有良好的家教,这家教的核心就是其父以文天祥的事例反复讲给小于谦听,在他的内心深处种下了一颗英雄报国的种子。在小于谦的心中自己就是文天祥转世投胎,这样一来,他处处模仿文天祥的行为、志趣,直至成年,他的思想深深地烙上了英雄印记,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就说:“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简直是文天祥再世!有了这般坚定的英雄志向,他的学习自然是刻苦用功、出类拔萃,他的人生自然是肩担道义、百折不挠。其实纪律是给谁定的?就是给那些徘徊在底线上下的人定的。像于谦这样卓尔不群的人,早已是“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孔子在七十岁的时候,总结自己的一生也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便是“奉行不悖”啊!
说到阅读,雷夫老师也是痛恨强大的“平庸势力”,认为正是他们“让有能力的孩子无法通过学习爱上阅读。”并指出“这些势力包括电视、电玩、劣质的教学、贫穷、破裂的家庭,以及普遍欠缺的成人指导。”这些情形和我们身边的何其相似!对付“平庸势力”也认为最重要的是老师的影响,他说:“我对文学作品的期待、对阅读的渴望,以及进出图书馆的次数,要比任何标准化测验更能评估我的进步。”“分享伟大文学作品的喜悦可以是大人和孩子之间关系的基石。”
“我阅读,是因为我喜欢这么做”,梨子要亲口去尝才知道它的滋味。我们经常让孩子到图书馆里去,他就会看到一个书香的城市,一个书香的社会,如果有人对每星期都上图书馆的孩子说“现在早就没人要看书了”,他会知道这不是事实。他会想:你认识的人或许没有一个爱看书,但我知道你错了。这就是环境熏陶的力量。
雷夫老师还教给我们如何去查找真正的好书,“如果你不知道从何找起,不妨在Google打上‘纽伯瑞儿童文学奖’,仔细研究历年得奖好书。至今我还没见过有哪个小学生在读了《仙境之桥》(Bridge to Terabithia)、《威斯汀游戏》(The Westing Game)或《细数繁星》(Number the Stars)等经典名著之后还感受不到阅读乐趣的。”他说得真好,我还可以告诉大家,在豆瓣网书标签里查找纽伯瑞儿童文学奖,可以找到40本获奖书籍的简介和评论。除了纽伯瑞儿童文学奖之外,国际上比较著名的童书奖项还有卡内基文学奖、国际安徒生奖、凯迪克奖等。不仅读,还要勤奋地写,写“每周作文”和“每月读书心得”。“教室应该是学生主要的创作地点。这样可确保作品出自学生之手,而不是由操心过度的家长、兄姐或家人共同的朋友代劳。”这些说法都让我觉得特别亲切,因为在对读写的认识和做法上,我和雷夫老师有很多相同之处,我更加确信这种人类所共有的读写之趣实在是超越了国界,跨越了千山万水,表现为互为关联、互为补充的审美趋向。
“数字的研究是门极端的学科,孩子不是爱它,就是恨它。”雷夫老师对于数学的理解与苏霍姆林斯基老先生有好多相似之处。他的一大快乐法宝便是领着学生玩Buzz,在游戏过程中只要出现3,就要用Buzz这个词来代替。这是一个有意思的游戏,我感到陪伴孩子很重要,同时智慧地陪伴孩子更重要,要让孩子从我们这儿不知不觉地成长,不知不觉地获得智慧。过去,我领着儿子做了不少数学游戏,上四年级以后便做的少了,我片面地以为上高年级了,学习难度增加了,再玩那些小儿科的游戏没多大意思了。但从雷夫老师这里,我又看到了智慧的无穷无尽,数学怎么可以说高层次就不好玩了呢?
“世界上总是有更会阅读、数学更强,或棒球打得更好的人。我们的目标是开发每一位学生的特质,尽可能让他成为一个特别的个体。”这是雷夫老师的育人宗旨,这是他的教育信条。每个人都会成为最好的自己,而老师是帮助他人成就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