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研究报告,走向学习深处
——雅茹博文《关于朱自清先生的成长研究报告》读后感及点评
看完雅茹博文《关于朱自清先生的成长研究报告》,很有感触。写这样一份报告是需要用心为之的,做这件事的过程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一直以来,我也在研究有效学习,所谓有效学习无非是目的性、主动性、体验性、生成性、反思性种种,而这些在写研究报告时都能涉及到。无怪乎美国的小学老师要求三、四年级的孩子就开始研究文化命题,真的是没有研究不了的,只有想不到的。而我们的传统课堂太注重知识传授,剥夺了孩子们主动研究的权利,实在遗憾之至!
我们来看雅茹的这篇研究报告,有目的,有方法,有内容,有收获,还有那么多的附录资料整理,整个就是朱自清研究大全。虽说不如大学教授般专业、严谨,但对于放眼看世界的中小学生来说,已经足够好了。我们看写这样一篇研究报告,首先要有足够的浏览量,然后就是放眼全局的统化能力。我们都知道在今天的网络上搜索某种常规性的资料,早已不是什么难事,但要将这些错综复杂的资料按一定的原则编排清楚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这个过程其实是在练思维,练眼光,练整合,练得多了,不只语文能力提升,人的综合素养会整体提升。
这里面很重要一点是信息处理能力。我们都知道传统教育的方式是让孩子们博闻强识,主要是通过背、写、抄等机械的办法,这往往是以断送孩子们天真之心为代价的。而现代社会获取知识的途径多元化,靠传统的背、写、抄早已无法承受知识增量之重,故而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成为当今之要务。撰写研究报告就涉及到信息的处理,将与主题关联、有用的信息拣择出来,将无关、无用的删除,如此反复掂量、斟酌,其过程中已悄然实现知识的识记甚至是内化。这是内在提升,外在的成果表现就是这份研究报告。
那么,看一份研究报告,怎样看出它的好坏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能不同的人看法差异很大。我的标准是主题明确、资料详实、敢于质疑。以此标准来看雅茹同学的这份报告,我觉得主题确实很明确,围绕朱自清先生的成长历程展开,并探究、学习其坚强不屈,勤奋执着的精神品质。资料涵盖面广,取舍有度,准确性较高。关于质疑这方面,似乎不曾体现。质疑意味着对所采用的资料抱着怀疑的态度,要多加比对,对有疑之处,要大胆提出来,能解决的予以解决,不能解决的留给读者思考,此方为科学之态度。
撰写研究报告,做得好了就是研究性学习,推动我们走向学习深处,促进我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得不好就会流于走形式,只是对资料的一种简单下载、堆砌,于人于己均无助益。这种不好的学习说白了就是一种欺骗性的学习。老师如何看出研究报告的欺骗性,只需顺着其报告的思路,往下想去,令人头脑昏胀者必为劣质报告。好的报告给人以清晰的信息,将人带到一个科学严谨的殿堂,让人收获知识的同时,亦收获思想。
不再赘言,下面是对雅茹研究报告的细评:(红色楷体字为我的点评)
关于朱自清先生的成长研究报告
纵观历史,横览古今,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家层出不穷,他们有的文笔优美,有的感情真挚,有的尖锐犀利,然而,成功地路上不止有鲜花,还布满了荆棘。他们走过一道道沟,越过一道道坎,坚强不屈,勤奋执着的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着。为了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优秀作家的人生经历和写作的奋斗历程,以他们为榜样,牢记读书的重要性,勉励大家以实际行动培养爱读书、读好书、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良好品质。校讯通网站想用文章来让学生关注优秀作家、励志性作品角色,通过查找资料、深入了解他们的成长历程,向他们学习,受大管家老师之邀我特别做了《关于朱自清先生的成长研究报告》和大家一起学习。(优美的开篇词点明题旨,指出本报告的写作动因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优秀作家大多数都是经历了风风雨雨才走到成功的,他们在面对困难是更坚强、更有斗志,在面对挑战时更加有冲劲,在开创事业时更容易成功。校讯通网站想用文章来让学生关注优秀作家、励志性作品角色,通过查找资料、深入了解他们的成长历程,向他们学习。(大方向明确,另有一点更高要求:既然是研究朱自清先生的报告,个人以为此段还是应该提到先生,道出他的独特性——我们研究他跟研究别人有何不同。)
二、研究方法
1、查阅有关的书籍(检索资料法)
2、阅读报刊,上网浏览(检索资料法)
3、询问家人、老师和朋友(问询法)
三、研究内容:
名字·寓意
朱自清(1898—1948)生于清光绪年间,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1917年,朱自华报考北大本科。为勉励自己有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之以自警。(此段资料采用精当,将“自清”与“佩弦”的出处一一明示。“佩弦”还可以再解释一下,朱自清“自感性情迟缓”,故用“佩弦”来警示自己,这样更令人易懂。此段文字的另一好处是名字与毕生追求有关,更强化了我们对先生的认识。)
外貌·特征
第一次看到朱自清这个名字,我的感觉是这个人写的作品轻柔,美丽。大概这人长得应该眉清目秀,一副书生样。后来在他作品的扉页看了他的照片后,觉得跟预想的也没多大出入,清瘦,脊背挺直,一身文人长袍,戴中等近视的眼镜,有文人的忧国忧民,战士的刚烈不屈,有青年的热血,也有老年的沧桑。(这段也很好地突出了先生的个性,最后的排比高度概括,点出了朱自清先生的特点。)
成长·经历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故又自称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毕业后在江苏、浙江多所中学教书。在大学学习和中学任教时期开始了新诗创作。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影响很大。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开始创作散文并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散文作家。1931年留学英国,1932年回国,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兼任中国文学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任西南联大教授。1946年回北京清华大学旧居,1948年8月12日病逝。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是著名的诗人、散文作家、学者、民主战士。(一生之简要概括,有必要提到“春晖中学”,那是民国教育一段最辉煌的时期。自清先生和夏丏尊、丰子恺、朱光潜等先生系数聚于此,群星灿烂,其所用民国老课本至今畅销。)
个性·特点
他,工作严谨、一丝不苟。他是一位学者,是研究古典文学的。在他的教书生涯中,他做过中学教师,凭着他的文学功力和他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他的研究越来越精湛,最终被调到清华大学任古典文学教授。他经常教育他的学生,做学问一定要缜密,一定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他,坚持不懈,成就斐然。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散文创作上,他的散文主要以叙事性和抒情性小品文为主,其题材大体分为三个系列:一 抨击时弊。如《生命价格——七毛钱》、《执政府大屠杀记》等。二 家庭生活。如《背影》、《悼亡妇》等。三 写景散文。 如《春》、《绿》、《荷塘月色》等。他的散文清新、朴实、优美,风格独特,富有真情实感,读来令人爱不释手。他的文学造诣很高,非常人可媲美,读他的散文如同品尝美酒佳肴,令人陶醉。他的文风如清风习习,沁人心脾,的确是学习的典范。(此段大部分内容讲的是成就和文风,不是个性特点。)
他,一身正气,大义凛然。1948年,朱自清先生因为反对美国的扶日政策,毅然参加了拒绝美国救济粮运动,本身就身体极度虚弱的他,终于在贫病交加中逝世,年仅50岁。毛泽东爷爷曾赞誉朱自清先生说: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不是一名共产党员,但他却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为了民族的尊严,他宁愿牺牲生命,这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无不为之赞叹。(此段很好,体现自清先生的个性特点。)
心底·印象
他的作品从《春》,《匆匆》,《荷塘月色》,到《背影》,一律是清秀的笔风。而当把他的散文集通读之后,在他身上看到的不只是一位诗人,学者,散文家,然而(删除)也是……
他,如一位画家。在《荷塘月色》里。一片曲折的荷塘,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和亭亭的荷花。这些,如同一幅水墨画,个体与整体和谐统一。而妙处又在静中有动,微风抚过,荷叶荷花的颤动,是你能感受到的,仿佛就在你眼前,触手可及。月光的那部分写得尤其出色。虽然是圆月,但天上有层淡淡的云,故不能朗照——这尽管是一丝遗憾,从中我读出了作者的心中的黯淡,心中的颇不宁静,又像是一副印象画。
他,是文化的传播者。1931年,朱自清出国游学,远赴欧洲,去过巴黎,伦敦,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名城。两年的游历,开阔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的内涵,也为中国带来了欧洲文化思想。朱自清好似一个探险者,用一种陌生好奇的眼光来看欧洲,发掘欧洲的美,取其精华,并且用深入浅出的笔法,与中国常见的事物比较,向国人介绍欧洲文化,通俗易懂。
他,是一位哲人。尽管他的一生短暂,但是他坎坷的人生经历使他对事物有着一种敏锐而正确的判断。这使得他的散文中,流淌着哲人的血液,散发出哲理的沁香。《沉默》,《论气节》,《论诚意》,尤其是《沉默》,朱自清用婉转的笔调,幽默的言辞,以及深刻的主题,及时有效的警示青年朋友,懂得沉默,灵活地运用沉默。
他,是民主战士。他和鲁迅一样,用笔杆子和反革命作斗争。教书育人是他的战场,示威游行是他的战场,文学创作是他的战场。在清华大学授课,以刚强的意志,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才;积极参加示威游行,尽管没有武器,但他以刚硬的演讲措辞,感染了无数人,使他们投奔革命;在文学创作上,他用表似轻柔,实则刚毅的笔锋,痛击帝国主义,痛击反革命。他用饱含哲理而极富愤怒的语言,号召广大中国人民,斗争吧!《执政府大屠杀记》,是他的亲身经历。朱自清对此十分愤慨激动,他拿起笔,用鲜血记录下1926年3月26日执政府的大屠杀。他挣扎在生死边缘,子弹从身旁飞过,战友负伤而倒下,学生被官兵殴打,一幕幕惨景,深刻的留在读者的心。(这部分文字可以独立成篇了,雅茹的笔墨确实淋漓酣畅,读来亦让人感觉热血荡溢于胸。)(不过,冷静想想,读了以上文字,已经应该有疑了,比如朱自清先生外表清秀,《匆匆》、《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冬天》等作品都是一副斯文深情的做派,为什么他能写出《执政府大屠杀记》这样血腥的场面?为什么他能从《荷塘月色》那样的个人情绪中转向对社会、民生的强烈关注?这是否需要简要分析一下。)
四、研究收获:
通过这次研究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还丰富了我的知识,更让我的思想得到了升华,使我对榜样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燕子去了又来,杨柳枯了又青,桃花谢了又开,转眼间,无数的春天过去了,从幼年到了童年的最后时光,时间一去不复返,接下来,我该干什么,时间飞逝,却没有作为。花有重开时,人无再少年。品读朱自清的《匆匆》里的每一句话,认真的思考,不论怎样,时间都是一去不复返的、一天过去了,就不能指望再重复这一天了。我想,上课时认真听讲;放学后,认真完成作业,这样就充分利用了时间,学会珍惜时间,勤奋学习,做新时代的好少年。这是《匆匆》告诉我的。(这一段写的是实实在在的收获,值得肯定。)
多读精练·坚持不懈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能提升一个人的修养,它能拓宽人的思维,它能使人走上成功之路。优秀作家之所以优秀,和大量的阅读是分不开的。阅读是一个学生的内功。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有丰富而细腻的情感、敏锐而深切的感受、柔软而坚强的心灵。因此要坚持把书籍作为成长的土壤,坚持每天不少于1小时的阅读量,文学名著是历史文化遗留的精品。读一本好的书,就像沐浴在春风中,让人心旷神怡。“学而不思则惘(应为“罔”)”,看得多了,渐渐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就要把这些想法记录下来,写下自己的观点。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想想自己在博客里的一点一滴的成长,虽然比不上酒中豪、艺琳姐姐,但今天的成绩,还不也是多读精炼,坚持下懈的结果呢?(此类关于阅读好处的泛泛而谈与朱自清先生之成长无甚关联,不建议写在研究报告中。)
榜样力量·引领成长
人生常遇患难,伟人产生于患难,形成于超人的奋斗;良善的心境、高尚的品格与顽强的毅力是进行超人奋斗的前提。朱自清,他时而用严厉的批评指责动荡不安的黑暗的社会;时而用精辟的话语阐述他对人生深沉的思考,更有时用诙谐的字句来展示对未来的殷切期待,因为他高尚伟大的人格,尤其是他那无悔的人生,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人生教科书。他追求真理像初生的鸟儿张开幼嫩的翅膀,寻找光明奔向太阳,爱人生,爱大家,平凡而又高尚,更拥有那不凡的民族气节。他是榜样,是力量,引领我成长。(收获也写的如抒情散文一般,让人感觉被一种强大的激情支配着。这样写固然也情怀尽释,但我想作为研究收获是不是写得有针对性一些比较好。比如朱自清先生的某篇作品、某种个性使你颇有震动,它使你反思到自己在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这样冷静地去写,方为科学之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