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候回老家陪着爸爸妈妈聊天,说起家庭三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说起我们兄妹五个蒸蒸日上的工作情况,也说起他日臻成熟的医疗技术,父亲幽幽地感叹了一句:干什么都不容易的,当了四十多年的医生,才学会治感冒!
想来也是,经常遇到朋友有个小病小灾的,凭借着对父亲医术的崇拜,往往会推荐他们给父亲打电话问诊,然后遵照父亲的医嘱去买药,久而久之父亲和我们都习惯了这样的问诊方式。
事后和朋友们交流,他们都说:你父亲和别的医生看病不一样,首先他接电话后会全面地详细地了解病证,最开始说的症状往往不是关键的,再一个他开的处方便宜的很,而且自己没有获得利益。有一个朋友肚子痛,打电话给父亲说,得到的答案居然是感冒,朋友将信将疑地吃了感冒药,没想到很快痊愈,一下子服气地不得了。
想起来自己从事十几年的心理辅导工作以来,每当有学生求助的时候,我从来不打断他们的倾诉,静静地等待,总结后发现,他们最初来的时候说起或询问的事情,往往都是假象,不是他们最想解决的问题。所以工作过程中最好的反应通常是不要针对事件本身,而是要针对事情暗示的联系。
九岁的小柯抱怨说,她最近她收到的礼物比弟弟的少,她的妈妈并没有否认她的抱怨,也没有对她解释说当姐姐的要让着弟弟,因为她知道,孩子真正关心的是他们和父母关系的深度,而不是礼物的大小和数量,智慧的妈妈说:
“你是不是担心我有了弟弟后,爱你不够多吧?”
良久都没有再多说一句话,只是紧紧拥抱了孩子,当看到孩子露出惊喜地笑容时,似喃喃自语:
“宝贝儿,爸爸妈妈的爱是有限的,给你一部分,也会分给弟弟一部分,将来爸爸妈妈离开你们的时候,你不是孤独的,他就是这个世界上能够陪伴你的最亲的人!”
谈话结束,而没有演变成一段无休止的争论。
许多孩子的问题的真正意图,是他们对安全的渴望。当孩子讲起一件事时,我们要听清楚包含的东西,而不要就事情本身回应他,而是要就孩子对这件事的感受作出回应,这样通常比较有效。
上一个星期五参加朋友的公益培训课,教授讲课结束,轮到家长发言的环节,第一位家长发言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我孩子上高中了,他们学校每天五点半起床,我都不说这个学校的名字了,他们简直是摧残孩子,最近吧,孩子回家给我说,他们学校有一个学生跳楼了,我赶紧说:孩子,学习虽然很重要,但是妈妈更看重你的健康,学习是次要的,哪怕是你考零分了,妈妈也不希望你去跳楼!
针对这个话题讨论了半天,从心理学到家庭教育技巧,再到高考制度,洋洋洒洒十五分钟过去了,专家话锋一转问:你的问题是什么?家长一下子愣住了,是呀,说孩子学校学生跳楼的事儿,怎么扯那么远?后来家长说:“其实孩子后来说了,那个学生的家庭存在很大问题,只不过是在学校遇到了一点点的小事儿,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儿稻草,自己知道怎么做!之前的担心都是多余的!”
女儿七岁的时候,有一次回家给我说:爸爸,一直坐在讲台的一边儿,以后眼睛会不会斜视?我说不会的,人的眼睛其实很厉害的,只要注意用眼卫生就没关系的。可是我看女儿还是闷闷不乐的,就问:
“宝贝,你是不是不高兴啊?怎么想起来问这个问题?”
没想到女儿一下子哭了:
“爸爸,有些表现不好的学生,老师就让他们坐在讲台的一边儿,这样的话,老师惩罚着是很方便,可是我担心他们的眼睛会变斜了!”
我这下才明白孩子问这个问题的真正原因了,她不想知道用眼卫生,只是担心受惩罚的同学。于是我就:
“这事一定让你很难受吧?”
女儿深有感触地回答说:“是的!”
我又说:
“老师罚过你没有?你是不是担心老师也会这么对你?”
女儿很坚地回答道:
“我才不担心哪,我上课遵守纪律,我作业也写完了!”
“宝贝,女孩子和男孩子有点不一样,很多女孩子不管就很乖,男孩子调皮捣蛋也很正常,爸爸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也被罚站过一次哪!”
我微笑着看着女儿露出淡淡的笑容,悄无声息结束了这段谈话。
心理学有一个名词叫“共情”,这也是心理咨询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孩子发现他们的感受也是成年人经历的一部分时,他们会感到深深的安慰,而传达这种安慰的最好办法就是理解他们,这个过程也叫“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
所以当孩子对自身做评价时,作为通常不要只是以赞同或不赞同来回答他,而要用具体的细节来表达超出孩子期望之外的理解。
当孩子回到家,不停抱怨他的朋友、老师,或者生活时,最好顺着他的语气回应他,而不要先试图查明事件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