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涌在夜色中的书卷奇情作文
爱上阅读是在遥远的学生时代,那时常常一卷在握,废寝忘食,读罢掩卷还浮想联翩,过着以梦为马的幻想生活。自从
爱上阅读是在遥远的学生时代,那时常常一卷在握,废寝忘食,读罢掩卷还浮想联翩,过着以梦为马的幻想生活。自从当上教师,白日里忙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把时间交付给孩子们,细品书香便只能是夜间的奢侈了。每至华灯初上,夜幕低垂,倚窗展卷,一幕幕人生的悲喜剧历历若在眼前,崇高的敬意充溢着我的内心。读书,读亘古的历史,读人性的变迁,读挚爱的祖国和人民,读心灵的静谧与喧哗,我的思想随着阅读日渐深邃,步入与圣贤先哲对话的神圣殿堂。
这就是我的生活——融入精神的世界,和心爱的书籍为伴。读书之心发源于爱,人类将自身的历史凝炼成文字,将国家、人民的美好追求写进书页,只有饱蘸激情的笔才会有那么神奇的魔力,它抓住远在未来的我们的心,把我们和那个陌生的时代紧密相连。人类从书籍中得来的丰富的精神营养,反过来又指导着他们勇敢而创新的行为。人们是如此地热爱读书,就像这是生存所必须的另一种食粮。书籍的力量是柔韧的,它像一个涟漪,渐渐漾开,将阅读的幸福迅速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是啊,过去的我守着一方书桌,只知道自我沉醉于书香氤氲之中,现在点击上网,可以和N多智慧而善良的朋友一起分享内心的真情体验。朋友们,我是多么希望你们也如我一样喜爱着这灿烂的思想季节和缤纷的生活花雨啊!
亲爱的朋友,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它起源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中勇士乔治屠龙救公主,并获得了公主回赠的礼物——一本书,象征着知识与力量。这一天后来成为了当地的大众节日“圣乔治节”。又由于它同时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的忌日,还是英国文豪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纪念日等等原因,最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读书日。当然这是西方文化中关于读书的渊源。在中国,我们自古就有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车胤囊萤、孙康映雪这样的读书佳话。古今中外的文化传统莫不告诉我们,书籍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如果把读书比作是人类的精神餐饮,那么日日享用它的方法也是不可胜数,各异其趣的。一般说来,读书的方法不外:一曰精读,一曰泛读。我也是如此,而且总是贪心地双管齐下,床头常放一部启迪智慧、发人深省的“硬骨头”式的著作,日日咀嚼,慢慢消化,期待着融入灵魂,修养身心。与此同时,放眼中外,博览群书。以自己所好、所研为主线,顺藤摸瓜,有书必读,甄别品鉴,拿出思想与之共泳。锻炼一副好胃口,鲸吞下去,让知识的营养填满大脑,体验那种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自由与奔放。当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交融的社会、进步的社会,已经不存在过去传统意义上的那种读书人。人人都需要读书,就像人人都需要呼吸空气一样自然。我们读的书也绝不仅限于文学书籍,科学、艺术、生活、伦理、法律、经济等等,生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就必须与时俱进,让自己的阅读视野不断更新换代,超级进化。其实每一样书都不仅教给我们实际生活的本领,而且还让我们了解古往今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了关于自我、人生的种种真理,在书籍的濡染与滋养下,不期地,我们品性提升,成为底蕴厚重的文化人。泛读与精读异曲同工,泛读到一定时候,自会百川归海,有了自己的独特喜好,这时候就进入了精读的微观世界。在精研细品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的思想不是变窄,而是反向宽阔而去,因为在任何一座宝山里你都能挖到金子。这时候需要的是热情、信心和毅力。东坡有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我们进入书籍的同时,书籍也进入了我们。
夜色里,我总是不倦地阅读,没有困意。文字也有折磨人的时候,思想的链条被生活的际遇无情地考验着,但我宁愿在它那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煎熬中执着探寻,仿佛一个铁匠只有在熊熊炉火的烤灼下,方才能够获得精神的满足一般。有时候的确很难,读不懂,但正是在那种情形下,想读下去的欲望更强烈地扑上来。我读《帕斯卡尔思想录》,读《西方哲学史》,读霍布斯的《利维坦》,读康德的《论教育》……通过阅读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思想,学习站在更高的高处来看待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与此同时,我也热情地把好的书和好的文章介绍给我的学生,甚至在课堂上和学生共读其中精彩的片段。
我带领学生跳出初中六册薄薄的课本,将阅读的视野投向更加广阔的领域,我还和学生互相换书看;将优秀的作品从网上下载下来读给学生听;我和学生一起读泰戈尔和惠特曼的诗,读《老人与海》、读《活着》、读《善良丰富高贵》……;给学生补充国学知识,讲《论语》《老子》《文心雕龙》《世说新语》和《人间词话》……
读书和生活也是一对矛盾,读书不等于生活,把所有时间都用于读书,则生活空间就被挤占了。被挤占的生活无法安歇在读书里,怨不得这样的人要被称为“书呆子”了。“呆”就“呆”在没了生活。细思之,便不难明白,读书乃是为了补充精神营养,更好地生活。从此一理解出发,我们当汲引生活之泉灌溉书籍之土,点亮书籍之灯照明生活之路。读书不是简单地认字,读书者当以生活之思,生命之悟措诸文字的内里,把作者的灵魂深处照得通明。读郭沫若则能读出他狷狂、放达的品格,深沉、炽烈的情思;读茨威格则能读出他冷静、潇洒的笔法,悲悯、超然的心态。读出语感原是需要锤炼的,许多我们自以为浅显易懂的文字,也许我们并不明白。拿泰戈尔的《吉檀迦利》来说,初读时我的目光总是集中在那些华美的写景句上,心中想着这都是浪漫主义诗人头脑里的幻景,于现实生活并无什么益处。但某日从网上得见一篇对第45首的解读之后,心窗被豁然打开,许多生活中的困惑,生命中的未解之谜就在那一刻得到了完美的解答。
当我的阅读体验和生命体验都更加丰富而坚实,那么,它又怎会不强烈地影响到学生的心灵成长和人格发育呢?所以,我认为老师的阅读志趣与有效引领对学生有着非凡的化育之功。我读文学、历史、哲学、教育学,也读活生生的课例,读教师成长史,还把学生们写的文章打出来,让感到自卑的学生到讲台上念自己的文章,念老师给自己的寄语,主动去握学生的手,让学生昂起头来做人;我不倦地做着这一切,只是想让学生健康成长,拥有完美的的品格。
读书是那样美,我已经把它当作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茶一般的夜色中,我希望自己永葆纯净的心,持续地品味着书籍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