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成瘾”并非全是孩子的错(帮八)
“济源市159****4266:放学和星期天的作业都不先做,就上电脑,还说上电脑的欲望没玩够,我看他的表情好像爸妈都欠他什么似的,我们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怎么办?”
——引子
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要想让孩子快乐,就应该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获得那个阶段应有的快乐。玩伴,玩伴,现在的独生子女缺的就是伴!他们在玩耍方面单调而贫乏,我们童年时代的玩泥巴、打纸片、投树猴,但凡出的家门就会三五成群地玩着不同名目的游戏,有时一堆泥巴能让我们玩出四五种花样,现在的孩子呢?多半时间消磨在电视、电脑跟前。其实两者相比,我倒觉得电脑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更有利。电视只是被动接受,还有许多色情片段对孩子的成长不利;而游戏就不同了,它是主动参与,玩的过程中需要孩子智力的投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孩子还可以熟悉电脑,与同龄人之间增加共同语言。
有许多家长视电脑游戏为毒品,常以“拔电源”、“掐网线”或没完没了的唠叨阻止孩子。试想一下,电脑游戏不也是游戏吗(网络游戏只有在精神空虚的孩子那里才变成鸦片)?它与我们儿时玩的游戏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只不过更有趣更复杂一些而已。事实上,电脑游戏已成为当代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待孩子上网要却分对待:对游戏有浓厚的幸福和病态的“成瘾”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我相信大部分孩子只是前者。就以我个人为例吧,面对同事迷恋开心网的疯狂我曾嗤之以鼻,后来许多同事见面都问“你种菜了吗?”“你偷了吗?”我仍认为那不过是一种无聊的消遣。直到春节前,正上瘾的同事借我的QQ号开垦农场和牧场,我仍不屑一顾(我知道自己对新生事物学得慢,可一旦迷上就很难自拔,所以我一直克制着自己)。春节闲来无事,我想替同事照看一番,没想到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上班惦记着菜熟了没有,回家第一件事也是打开电脑偷菜,当时自己还不会计算时间,所以采取的是“主动出击,频繁出动”的战略方针,百余位好友,转一遍就需要十几分钟。当时是老公反对、儿子斥责,可我完全听不进去(为此儿子特地写了一篇博文)。
种花、养动物、炼卡片、抢车位……随着QQ游戏的不断更新,我贪婪地沉醉其中。在班上怕领导发现、在家里备受他们父子的谴责,每次进入农牧场我犹如做贼一般。后来儿子出面严令制止,我给儿子保证在家不玩了,开始用阅读填补夜晚的空闲时间。儿子升入初二后,我对儿子的学习完全放手,无聊的时间难以打发,我又开始沉迷其中,此时的儿子也不再管制我。各种花样玩过之后,慢慢地,慢慢地,我反而觉得没什么意思了,加上最近借阅同事的儿童文学《一颗泪珠掰两瓣》,网络游戏也就自动与我拜拜了。
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他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思维,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最烦的就是被管制、被束缚,他们渴望被尊重、被理解。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网瘾”问题,只能从家庭教育开始,需要我们家长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技巧:家长首先要对网络游戏持有正确的态度,坦然接受它只是孩子的一个游戏,是一种娱乐方式,让孩子自己安排和控制上网时间;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尝试制定短期计划,让孩子自己做时间的主人;在此时,不妨给孩子一个课外阅读的氛围,丰富的课外阅读会让孩子的精神世界更丰富、更聪明、更理性,让知识的强大力量挤占阵地,不给游戏留下更多的空间(也有人提倡把上网作为“任务”或“惩罚手段”让孩子感到厌烦从而远离电脑)。
面对孩子迷恋游戏,家长的干涉只能激化孩子玩游戏的无度,孩子需要的是自己学会控制,我们不妨多些耐心让孩子自己在各种各样的时间分配中,体会各种各样的感受——多给孩子些时间,让孩子自己清醒过来,因为我们的最终目的不是“管住”孩子,而是“教育”孩子——让他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目的。(本文于2011.5.3被初二教育彩信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