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练习小散文
(作文两地书7)
【苗苗来信】
小城老师:
我特别喜欢阅读篇幅短小的散文,如鲁迅的《风筝》、冯骥才的《珍珠鸟》、李森祥的《台阶》等等。这些小散文,不只篇幅短小,最有意思的是,他们所选取的描述对象,都小得不能再小了,你看,一片风筝、一只小鸟、几步台阶,都是我们平时不放在眼里的事物,但是,经作者一描述,就有了文字优美的故事,就有了发人思想的意境,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品味。我们常常抱怨“没事可写”,然而,读着这样的文章,就感到非常惭愧——为什么自己就想不到从极小的事物上,绽放出一点点写作的灵感呢?为什么自己就不能也学习写这样的小文章呢?
这种想法在心里折腾的次数多了,就生长出一个念头:何不请小城老师指点一下呢?经老师的妙手一点拨,说不定,我这块石头,也能闪烁出几分金子的光亮呢!这就是给老师写这封信的原因。敬请老师百忙中给以指教。
你的粉丝 苗苗
5月18日
【小城说雨的回信】
苗苗:
你来信谈到的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像你一样,喜欢读这样的小散文,因为它们立意上以小见大,语言上生动传神,画面上明艳多姿,情感上真挚充沛,内容上脍炙人口,做到了于朴素之中见风华。但是,喜欢读,是一回事,而不少人认为,这样的文章“太难写了”,因此大都不敢探笔,这就是另一回事了。我看得出,你喜欢阅读小散文,而且是读中带有思考的,也正是这种有益的思考,激发了你小试身手的热情,这就是你不同于其他人的可贵之处。当你真正拿起笔的时候,你会发现,小品文探步是件很有趣味的事。
你所说的“小散文”,也叫“小品文”。“小品”是相对于“大品”而言的,是从篇幅上来说的,而不是题材或体裁的区分。凡是短篇杂记一类的文章,均可称之为小品文,是一种形式自由,亳无拘束,寓有抒情意味或讽刺性的短小散文。这种小品文,短者数十字、几百字,长者千余字,故称为“小”。它所表现的内容,常以实际的生活见闻,以及自生活见闻引发而来的感触与联想为主,兴之所至,信笔而写,因此,也被人叫做“随笔”。由于它的格式自由,所以无论书信、日记、札记、游记、传记、读后感等体裁,记叙、抒情、议论、描写、摹拟等手法,几乎没有不能采用,也没有不可包容的;因为它表现的是实际生活的片段,所以,材料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可以说俯拾即是,取之不尽,正是用以培养写作能力,磨练写作技巧的最佳途径。
学写小品文并不难,只要有这种愿望,了解一些写作要点,就可以动笔了。写小品文要注意哪些要点呢?
一、取材→宜小
我们说小品文的入口小,出口大,就是散文不避写细微小事、琐碎事。它要通过极小的琐碎事来表现“大”——通达无限丰富的心灵世界,乃至沟通无限广阔的社会人生。小品文的小与大是一种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即微小与宏大、有限与无限之间的联系,这也是小品文精妙的地方。正因为它的入口小,所以,选材时只能动用精致而微小的钻头,凿开生活中的一个小点,通过一个情节、一段心情、一片风景,来说明一种思想、一种感情、一种论断,而这些又是作者所经历的、最熟悉的。如此注意事物的细枝末节,就能显示小品文专注、深入的特点。如《陌生》,写的是“洗完澡”后,端详镜子里自己的容貌,顿生陌生感。这只是时间极短的一段经历。观察自己镜中的容貌,在作者的整个生活和周遭接触的事物中,毕竟是十分微小的一事。然而,它是作品叙事的出发点、终结点,也是作品思想之源流的汲取点和喷发点,属于比较典型的“以小见大”的小品文写法。
二、描写→宜细
小品文不止选材要小,而且描写要细,细与小是密切相关联的。细,本身就是小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这里所说的“细”,指的是:眼光凝定题材的细小关节,细察其纹理或脉路,专择其精彩的地方,放大了详细地描述,津津乐道,不厌其烦。郁达夫说过:“原来小品文的所以可爱的地方,就在它的细、清、真三点。”毋庸怀疑,这个“细”指描写之细腻、细致、细微、精细,既表现为细叙事件、细状景物、细描人物,又表现为细说心事,细述人情,细论道理等。你看《陌生》,写了许多的细小事物的细节:那“长而厚的头发因为水的缘故紧紧贴在两侧的耳边,比平日里温驯了许多”,“头发似乎又长了许多,比小时更明显的自来卷儿显得太过自然,睫毛好像也稍微长了一些,还粘着一两滴摇摇欲坠的水珠。抬起手,比上一次仔细地看这双手时更长了一些,凸起的骨节也显示着这双手更加有力。那高度,似乎也长高了那么一点。在水中浸泡过的手上,每一条纹路都清晰无比”,这些都是具体而细微的描写。镜中的容貌是引发作者对生命成长意义的发源点,这个发现陌生的过程,叙述得越精细,就为后面的联想与议论铺垫得越扎实。大诗人臧克家说过:“写人物,要注意细节,即小事,见精神。”(《多写散文少写诗》)岂止写人,写景、状物、叙事都应有细致的描写。唯有精描细绘,才能使文字生动起来,才能最后“见精神”。
三、感情→宜真
小品文和一般散文、诗歌一样,都是以情取胜,也可以称之为“情文”。因为无论是叙事、抒情,或是说理,都必须以真挚的感情感染读者。要做到情感的“真”,其一是:写出自己真实的体验。真实体验指自己曾经或正在经历的事,并且在经历的过程中,有过细心体会或细致思考,所以能写出真实真切的文章。如《陌生》中写自己镜中的形象,及由此生发的联想,都是属于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觉,能唤起读者意识深处的情感共鸣。其二、写出自己真实的情感。小品文抒发的是真情,表露的是真意。高喊口号式的空情,扭捏造作式的矫情,无情而生的假情,都是行文的大忌。可以说,在小品文中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并不是困难的事。作者只需坚持一个原则:不是自己的真实感情或是把握不了的感情,就不要盲目地去动笔。我们看到的《陌生》,很显然是小作者抓准了灵感的火花,记录下了自己发自内心深处的感悟,而这种感知又是很多人经历过的。我们说,小品文不管用以记叙、抒情或论说,其目的都不外在抒发作者对实际生活的感触,所以小品文里“感想”绝不能少,在《陌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命题的“陌生”,实际就是全文的总感想;不管是描写段或过渡段,都联系着小感想;我们甚至能够觉察到,行文的每句话中都寓有个人的寄托在。
最后,我有个小小的建议:练笔小品文,最好从日记与书信入手。一个人每天的生活,必有几笔可记,拣取精要,发挥成篇,便是日记式的小品文;若将上述材料的“独白”形式,改为“倾诉”方式,情意的付托将更为具体、实在,便是书信式小品文。你渴望探步小品文,就从这里出发好了,我相信,你将会藉它练习精细事物的描写,养成敏锐的观察力,并利用它短小精悍的形式,培养在有限篇幅中,清晰表达情意的能力。这可是一石二鸟的好事!
祝你长足进步!
你的大朋友 小城说雨
5月20日
附范文
陌 生
洗完澡后,看向镜子。
明亮的镜子上沾满雾气,照射出的人影也是朦朦胧胧。镜子里,长而厚的头发因为水的缘故紧紧贴在两侧的耳边,比平日里温驯了许多。只是,突然发现,镜中的自己,竟然有些陌生。
头发似乎又长了许多,比小时更明显的自来卷儿显得太过自然,睫毛好像也稍微长了一些,还粘着一两滴摇摇欲坠的水珠。抬起手,比上一次仔细地看这双手时更长了一些,凸起的骨节也显示着这双手更加有力。那高度,似乎也长高了那么一点。在水中浸泡过的手上,每一条纹路都清晰无比,显露了生命的活力——一切都很正常,每天都会遇见的双眼,每天都会注视的面孔,在这一刻,倏地,尽显陌生。
这样的自己,怎会从未逢面?这样的自己,怎会如此陌生?还是说,对自己而言,我一直都是,陌生的。
晚饭时,老爸对我说:“总是观察别人,你观察过自己么?”其实是,没有过吧。
因为自己就是自己,也无心去观察过自己。待到真正细细地观察自己的时候,才会发现那似乎是注定的不解与迷惘。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自己的生活习性趣味爱好都与从前大相径庭,那些伴随着我一起长大的生活也都焕然一新。渐渐的,自己正在从内心里发生变化,随着成长,随着改变,那个过去的自己,已经蜕变得如此陌生。只是,这种陌生,也会心痛。
对于这种成长的陌生,多少也会发现许多。时而失眠的夜里,会思考这种隐隐作痛的陌生,但归根结底也只能想一想,真的想要做些什么去改变它时,却会发现无能为力。
痛的同时,却也拥有了不可名状的收获:是果断,是决绝,也是坚强。也许还会有一些比什么都更为重要的勇气,作为成长中最坚固的支柱,容纳一切。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份勇气,当面对那些自己恐惧的、不恐惧的事,有所谓的、无所谓的人时,才不会手足无措。也许,这种陌生,更是一种别样的经历。
既然无可奈何,便也只能欣然接受。而接受的同时,自己能做的,就是让这种陌生,变成那股勇气。
发呆的时间有些太长了,镜中朦朦胧胧的自己越发清晰——虽然仍是有些陌生,但却已经明了,无论多么陌生,那都会是我自己,无法改变。(典典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