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自己从什么时候爱上读书的。只记得自己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听大人们讲故事,喜欢坐在奶奶的膝盖上,听她唱那很古老的歌谣: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我想象着那偷油老鼠慌张而又无奈的样子,开心的不得了。我想知道这些故事是谁编的?这些歌谣是谁写的?爷爷奶奶们又是怎么知道的?
爸爸告诉我:这些都是书上写的。于是朦朦胧胧中我就对书有了一种渴望。爸爸说:“好好读书,就会知道很多的事情。”我记住了这句话,也知道了爸爸为什么说这句话时带着遗憾。一种很特殊的原因让爸爸中断了学业。多年后,爸爸的课本仍然压在箱底,整洁如初。爸爸给我买来小画册,他看他的书,我读我的画。
紧紧张张的中学生活让我接触到的书多是课本和练习册。步入师范之后,走进那偌大的图书馆,才知自己的视野是如此的狭窄,知识是这般的贫乏,我一本又一本的借阅着,越读越感到自己思想的幼稚,越读越感到自己思维的简单。我如一只饥饿的小羊,发现了一片鲜嫩的草地,贪婪的啃食着,汲取着这丰富的营养。
上班了,作为老师,一桶水与一杯水的比喻让我不敢丢下书,我捧着那一本本教育杂志与报刊,枯燥无味的理论让我读书的兴致难以高涨,可看着孩子们那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睛,我强迫自己坐下来,读下去。如啃骨头一般,一点一点的啃着。终于在啃咬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终于学会了在阅读中与作者交流,与文本对话。终于尝到了阅读的快乐,也尝试了一份执着后的满足与幸福。
走进婆家,才知道公公是一个书迷,一箱箱的书让我惊叹。琼瑶全集、三毛全集,古典名著、外国文学,让我又一次体验到了书的魅力与乐趣。我读琼瑶,走进缠绵的情感世界,读《红与黑》,感受连·索雷尔的非凡性格品质,读《论语》,感悟着民族文化的精粹,也读三国水浒,感受英雄气概。
如今,身为人母,未敢忘却“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的教诲,亲子共读,更是其乐融融。身为子女,我把《老人春秋》、《家庭医生》、《特别关注》和《关心下一代报》送给老人,装点着老人茶余饭后的悠闲时光。身为教师,需要有博大而高远的精神,充实而圣洁的灵魂,虔诚而温馨的情怀,所以我包罗万象的阅读着,我要把自己的生命读得开阔、灵动、乐观、豁达、鲜亮,用我丰富的情感、健全的理性、敏锐的判断以及不竭的创造力,去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这不是我的读书故事,而是一家人的阅读历程,父辈们用读书的执着影响着我们,我们用阅读的热情带动着孩子,似“天街小雨润如酥”,又似涓涓细流,无声的汇集,在不断的奔流与改变中让自己的生命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