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讲座,经常会遇到为管教孩子而感到束手无策的家长,他们满脸愁容,满腔怒火地倾诉着孩子的种种不是,方法从喋喋不休地说教到大喊大叫地命令直至拳脚相加,但孩子全然不理,气得家长浑身哆嗦却无可奈何:
“看见我孩子就像屙我眼里了!”
“真想跺死他!”
“我真的都不想活了!”
“……”
大凡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往往是会耐心地倾听完他们的“苦大仇深”的诉说,尽管在和他们的交谈中很容易发现问题的症结,但一般我都不会轻易打断他们,并且还会不时地点头回应,表示理解、同情他们的“遭遇”,目的就是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达到“共情”的目的。
(小资料:【“共情”也称“同理心”, 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他们认为是影响咨询进程和效果的最关键的咨询特质,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包括三方面的含义:
①、咨询师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
②、咨询师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
③、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
但共情需要理性,不能代替当事人做感性判断。举例来说,不能出于对于理解犯罪人的用意,而产生边际情绪,那是十分不理智的。“共情”不代表乱用同情心,那只是为了帮助他人导入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进而获得高PC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翻译后就是心理资本:除了财力、人力、社会三大资本以外的第四大资本,包含自信、希望、乐观、坚韧、情绪智力等。由于任何地方的竞争优势不是财力、技术,而是人,人的潜能根源在于人的心理资本。”】)
不打断他们谈话的另一个目的,是想在谈话的过程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切入点”。但我不会盲目跟随他们的思路发散,要及时拉回话题,不能让他们随意牵着话题走(他们会扯到兄弟们养老的矛盾上去),保证时间的有效和下一步根据谈话的内容随时做出方案,采取相应的措施。
等他们说完了,也累了(10到20分钟),情绪稍稍平静下来,我就很肯定地告诉他们,孩子没问题,问题就出在你们身上!如果你们的教育方法做出改变,孩子完全可以变得既听话又懂事。
俗话说“够得着门鼻儿,膈应(讨厌的意思)死人,够得着门搭儿,膈应死一家”,十来岁的孩子活泼好动,天天处于“踢死蛤蟆踩死猴儿”的状态,就想着惹事儿。据说我小的时候也是淘气的够呛,还因为维护弟弟妹妹的利益没少打架惹事儿,于是经常被妈妈收拾(主要形式是暴揍),理由是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不打你,你早就成柳树精(对坏孩子的称呼)了”。
现在学了心理学,才知道那个年龄段的孩子求知欲非常强,很多“惹是生非”的行为其实是在探索新知识,但苦于没有人指导,加上家里人为了生存而奔波劳作,谁还顾得上研究孩子的心理。很多家长觉得“七岁八岁没有好杂碎”,孩子就不能消停一会儿。这个时候我就会说:那是孩子的天性,他一旦消停了,要么是睡着了,要么是病了。
虽然当时经常挨揍,我也心中愤愤不平,但多年后妈妈的一句话就解开了我的心结:
“房子坏了好修,人坏了就难修了!”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时过境迁,在如今多元化的社会形势下再去打骂孩子,很明显不合时宜,孩子们知道“未成年人保护法”,会说你“侵权”。所以如何管教不听话的“熊孩子”,的确是个新的挑战。
上高中后遇到潘老师,也是我人生的转折点,让桀骜不驯的我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在参加工作二十五年时间里,当过团委书记,学生科科长,主管学生纪律的副校长,接触的违纪学生达上千人次,从最开始的下手重到后来运用心理学来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管理效果,一步步走来真的很不容易。因为我慢慢知道了孩子成长的规律性,再好的方法也不能防止淘气的孩子偶尔犯错,但可以运用爱心和耐心,将那个调皮捣蛋、惹事生非的孩子从麻烦角色中转换过来。
1、爸爸妈妈和睦相处,言行一致
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爸爸妈妈就先成为什么样的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旦爸爸妈妈有了矛盾,或者是说到做不到、言行不一,就会把孩子变成投机主义者(他知道怎样用爸爸对付妈妈,也知道怎样用妈妈对付爸爸,从而达到逃避惩罚的目的)。 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建立“统一战线”,让他们“无机可乘”。
2、战略上“藐视”孩子,战术上“重视”孩子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战略战术思想,是克敌制胜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所谓“战略”是比喻决定全局的策略;“战术”是比喻解决局部问题的方法。所谓“敌人”指真正的敌人,也可以指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
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才能敢于和“敌人”做斗争,才能保持旺盛的斗志,不被“敌人”外强中干的现象所迷惑,不至过高估计敌人而悲观失望、停顿不前。
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才能不至过低估计“敌人”而产生麻痹轻敌思想,才能采取谨慎态度,讲究斗争艺术;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至鲁莽蛮干。
家长千万不要小看孩子的能力,每一个孩子的能力往往都要高出父母意料的五十倍;
家长千万不要高看孩子的问题,孩子们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非洪水猛兽,绝大多数都是浮云。
用惩罚来管教孩子,就会失去给予孩子正确引导的机会。用智慧对待孩子,就会吸引孩子愿意带着极大的兴趣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
3、不要冷落了孩子
朋友聚会,大家把酒言欢,热热闹闹,可大煞风景的是某个朋友的孩子一直在尖叫、哭闹,爸爸妈妈往往会在无奈的情况下抽空哄一下孩子,平息他们的反叛情绪,但事情却会变得越来越让人忍无可忍了。针对这种情况采取呵斥甚至打骂对孩子几乎无济于事。
有一种情况例外,就是一起去了好几个小朋友,大人聊天喝酒,小孩子打闹捉迷藏。所以,孩子的怪异举动都是因为受到了冷落,想引起父母的关注,而一旦自己的“努力”得到了父母的关注,他就变本加厉。
4、家长不要“心太软”
确定好重要的规矩,也一定确定好破坏这些规矩会出现的后果以及可能承担的责任,一并告诉孩子。处理好孩子的第一次“违反纪律”行为,切忌搞“下不为例”,一定要按原来约定的方法进行惩罚,并养成一种习惯。
5、明白自己需要的什么样的孩子
家长需要的孩子,都是具备诚实、尊重他人、宽容、慷慨等特质,但很多人不明白的是,这也是爸爸妈妈需要具备的。尽管每个家庭侧重的可能不尽相同,但价值观建立却是一样,“有钱”重要还是“值钱”重要,一定要排列好顺序。如果把对孩子的教育变成孩子的自我约束,那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了。
“虎爸”“狼妈”的近乎苛刻的教育方法,只会让孩子苦不堪言,让别人指指点点,自己事后感到后悔。注意了以上几点,家长根本就不需要大喊大叫、摔门甚至动手的粗暴行为(实际上对孩子毫无用处),就可以顺利拿下“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