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写作七分改
现在,不重视作文修改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如果离开了“修改”过程的严格锤炼,毫不夸张地说,你是无缘写出成功的文章的。
常言说:“十分文章,三分写作,七分修改”。也就是说,写一篇文章,你只是完成了十分之三的任务,而下功夫于“修改”,才是最重要的。原因很简单,我们的文章不可能是完美无瑕的,越是没有经过修改的文章,越是“瑕”多“瑜”少,越是需要抓住“修改”不放松。
“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此类例子多多:清代的曹雪芹写《红楼梦》前八十回,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全文不足四千字,改动地方竟然达160多处;俄罗斯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改过七遍,《安娜·卡列尼娜》仅开头部分就修改了20次;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的结尾,就是最后一页,她前后修订了39次才算满意……从古至今,文学大家们尚且如此下功夫于修改,我们刚刚起步的后生之辈,怎敢疏于修改自以为是呢?
思想认识提高了,接着才是怎样学习修改文章的问题。
鲁迅先生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中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我认为这就是最经典的修改文章的经验。
其一、让“修改”行为,贯穿于作文的全过程。
我们要养成一种习惯:从一开始作文,脑子里就要有“修改”二字。比如:1、自命题:该怎样命?标题的中心词应该选哪个更好?你在选择与修改着;2、选材:如写人,这个同学,在他诸多事情里,挑选哪三件事?你在比较与修改着;3、定位:所选的材料,要把它的教育意义定位在哪个点上?你在思考与修改着;4、布局:作文的大致结构,采取哪种方式最好?你在判断与修改着……其实,“修改”就应该贯穿在作文的整个过程里。
其二、让“修改”行为,落实在作文的“杀青”后。
一篇作文写完了,正式的“修改”就要跟上来。我们通常所说的“修改作文”就定义在这里。怎样修改?用鲁迅先生教给的方法修改就足够了。千万不要把修改作文神秘化、教条化、经验化,更无须去学习班进修一番。
一是“写完后至少看两遍”,至多三五遍不论。“看”,就是为了发现问题,修正问题。有时,刚写了作文,就是找不到毛病。那好,把作文放下休息去,放一放再坐下修改,就容易发现问题了。要注意一个问题:“看”,并不是不能读出声,有时,要加入“诵读”, 自吟自诵,不顺则改。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自我检查方法。在吟诵过程中发现不通畅、不好理解的地方,就是应该修改的。顺,则留;不顺,则删。
二是“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在“看”的过程中,搜索:标点符号是不是规范或缺漏,字词是不是错写、误用或不当,句子是不是多余或有语病,段落是不是离题或详略失当等,要在多次阅读作文的过程中,进行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探测、斟酌,一旦发现问题,立即予以更正。
其三、虚心求教,广纳意见。
有一句古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们都有偏私之心,“自己的孩子是最完美的”,对自己的作文也一样,总会有些偏爱,发现问题,甚至是重大的问题,也要找一百个理由证明它是优秀的,,不舍删改。此时,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作文交给同学、家长,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面对“横挑鼻子竖挑眼”,而不生气,不脸红,这样就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有效地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不要把修改作文看做是难事,只要头脑里种植着“修改”的决心,行动就会开放出“修改”的花儿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