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生”,“教”我成长
在读中小学的时候,我经常是别人眼里的“差生”,以至于高中毕业考上了大学,我成了班主任的“转差”典型。可能是“同病相怜”吧,从教以后,我对“差生”有一种很特别的关注。
我从教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正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鼎盛时期。不但高中有复读生,初中也有大量的复读生。高中复读为了考大学,初中复读为了考中师中专。农村的孩子考上中师中专就可以换粮本,理所当然地跳出了“农门”的成国家工作人员。那时候,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学习成绩,成绩好就是好学生,成绩不好就是差学生。如果成绩不好再外加表现不好,那就是“双差生”。在我还对教师的职业性质处于建构的初期,几个被称之为“差生”的学生,给我“上”了几堂课,改变了我的学生观。
第一课:任何学生都有自尊,越是“差生”越需要尊重,尊重是教育的前提。
从教二十多年来,我只和“差生”发生了一次尖锐的冲突,而且还是激烈的肢体冲突。
1989年秋期,我接了一个“渣滓毕业班”的语文课,这个班里有几个“差生”号称“小霸王”,接班的时候其他老师就提醒我,要想上好课,就要先降服“小霸王”。
有一次,坐在教室最后的他们的头目小C一直在课堂上说个不停。我中间提醒过他几次,他好像要和我作对似地对我置之不理。我大吼一声:“请你给我出去(这是八十年代老师的经典用语)!”他“霍”地从坐座上站起来:“×××,出去就出去。”(当时我把这个“×××”听成国骂了)。血气方刚的我一听,怒火冲天,一把抓住已经走到教室门口的他:“你骂什么?今天我就教训教训你”。我把他连拖带拽地推搡到办公室,“咚”地一声把门撞上,只一拳,就把高大威猛的他从门口打到后墙跟。他瞪着眼说:“老师,我没有骂你!”“骂人还不承认,你还是不是男子汉?”“我没有骂就是没有骂,不信你问问同学。”我们你一句我一言地僵持下来了。此时我发现窗口有几个脑袋晃动,我打开门,是他的几个“喽罗”,我呵斥道:“来帮忙还是来示威?”“我们几个来看看,怕他惹老师生气。”“老师,他真的没有骂你,我们可以作证。”明明是来保护,还说是怕气老师;你们一伙的还作什么证?当时我根本不相信他们。但经他们这么一折腾,我冷静下来,意识到我的行动有点过激。怎么办?该面对总要面对,不回避矛盾!我把他们几个请进屋,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彼此之间进行了一场推心置腹的“男子汉对话”。
第二天,我在班里检讨自己态度粗暴,打人不对。并诚恳地向小C道歉。小C也站起来承认错误,说自己不该在课堂上捣乱纪律,影响他人学习。接着给我鞠了一躬,给同学们鞠了一躬,教室里一片掌声。令我意想不到地是,自此“打人风波”之后,这个“小霸王”团伙集体“转轨”了。
这耻辱的一拳给我的教训太深刻了,它终将成为我教育生涯的永久记忆。此后,每当我怒气冲天想要对学生发火时,这一拳就会在我眼前出现,它不停地提醒我:尊重,尊重,尊重人格,尊重个性。
第二课:任何学生,都是可以进步的。即使是一个“差生”,只要给他创造了认可他并能给他自信的成长环境,他也同样会进步。
小W从另一所中学转到我校时,是一名标准的“差生”,科科学习成绩都提溜不起来。小W来到新环境以后,我让他忘掉过去,更没有对他另眼相待,同学们也没有歧视他。“差生”的帽子被摘掉了,这个男孩像变了一个人,一下子文静多了。心思专一了,自信心增强了,他的学习成绩也慢慢提高了。连他家长都不能相信,他顺利地考上了高中。
参加工作以后,他到母校回访,还像当年当学生那样给我背了一段《岳阳楼记》。他说,是新学校老师和同学们对他的认可,给了他进步的动力。
第三课:任何学生的人生中,都不能缺失幸福感。
这位小W同学的故事,我不止一次地在教师培训会上提起过:
小W上学时是一个典型的瘦皮猴,说他是瘦皮猴,是因为他身体瘦小,又比较调皮捣蛋,属于那种大错没有、小错不断的机灵鬼。在他初三毕业那年我教他语文课,他学习基础比较差,我对他的印象也仅此而已。让我重新认识他是在他高中毕业以后,他没有考上大学,就在他家附近开了一家白条鸡店。我第一次到他店里,他一眼就认出我,激动地对我说:“老师,你不认识我了吧?我是小W,到现在我还记得你教我们的‘无可耐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当时的教材里面古典诗词很少,我给学生开了一个唐诗宋词鉴赏课,这是我们赏析过的《相见欢》里的名句,没有想到他能够在这个特定的场合里向我提起。后来我们经常见面,现在他成了小老板,开了连锁店,买了汽车,结婚生子,一家人其乐融融。
小W的经历引发了我深层的思考:我们不能把每一位学生都培养地升入高中考上大学,但至少我们可以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帮他们端正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因为,不管我们的学生将来从事什么职业,他都要学会快乐幸福地生活。
二十年来,“差生”称呼几经变迁,“双差生”——“后进生”——“学困生”——“待进生”,这个变迁,不仅仅标志着我们学生观的进步,更彰显了教育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