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中考作文 > 中考话题作文 >

我的阅读史作文

2017-02-27 
我的阅读史 从小,我是一个多病的孩子,读书,是我唯一的乐趣。但,现在已经记不起那时都读些什么书了。总之一直

我的阅读史

从小,我是一个多病的孩子,读书,是我唯一的乐趣。但,现在已经记不起那时都读些什么书了。总之一直在读,没有停止。

1983年,我15岁,考取河南省信阳师范学校普师班。我的同桌孙龙敏用她所得的奖学金,给我买了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和一本《千家诗》。她说:“操场后边有一片‘桃花源’,落英缤纷,芳草鲜美,我陪你去那里读书吧!”从那以后,我们经常去“桃花源”读书,我的世界弥漫着美妙的书香和浪漫的幻想。我仿佛找到了放飞精神的殿堂,心灵也变得宁静而安详。我的老师和同学都说我在茁壮成长。1986年6月,我18岁,师范毕业,简单的行李中,有厚厚七大本读书笔记。

同年,我成了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读的最多的是《心理学》《教与学》,因为,临别时,老师告诉我,做一个合格的老师,首先要把这两本书作为床头书。但是,紧接着,我要解决学历偏低的问题,开始念专科函授、本科自学,在这长达六年的时间里,我主要在读专业书籍,其中《中国文学史》和《现代文学作品选》给我的影响最大,从1990年开始,我也在CN刊物发表文章60万字,参编教材3部,多次主持省级以上教育科研课题。后来,我得以任教初中语文,从乡村走到省城,这不能不感谢阅读改变我人生轨迹。

应该是在本世纪之初,我在学校一位副校长的书架上,见到朱永新老师的《我的教育理想》,立即手不释卷,那位年轻的校长被我感动,遂将此书赠我。直到现在,这本珍贵的书,依然被我时常翻阅。

2004年2月2日,寒假接近尾声。我蓦然记起,已经有些日子没有读书了,于是来到书店。走到教育书籍专柜,一眼就看见了那本书——《世界经典教育案例启示录》,封面的背景是蓝黄相间的沙滩上两只清晰的脚印,意味深长;更重要的,还有并列的三行小字吸引我:“中国父母不可不读的教材!中国教师不可不看的案例!中国公民不可不听的故事!”再一看编著者,竟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林华民。我怀着一半好奇一半猜疑的心情打开了书,我不得不承认,我立即被她吸引了——书中我目光所及的每一个故事都让我动情,每一个案例都引起我的共鸣,给我启发。我匆匆买下,迅速离开,我要把她带回家,我要永远把她捧在我的掌心。我相信,她将是我最亲密的伙伴,她会给我我需要的、渴求的东西。

那个午后,我坐在清冷清冷的书房里,一口气读完了她的一半内容。亲近她,我的寒冬是如此温暖。为了让更多的人分享我的温暖,我又去书店一下子买了10本,我把她作为新年礼物送给我的朋友和同事。

也就是从那天起,我和她没有再分离。她一直静静地伏在我的床头,每晚睡前,我都要翻看翻看——斜倚仄仄的床头,能看到全世界的教育经典故事,能得到大师们无声的点拨,让自己在不经意之间茅塞顿开,突现灵感,幸福的花朵就在心里暖暖地绽放。

读完书中的200个案例之后,我也学会了用故事启发人,感染人,规范人,激励人,引领人:我给溺爱孩子的父母讲《有家难进的夫妇》;我把爱因斯坦的父亲的故事送到缺乏鼓励的家庭;我用《离成功最近的路》开导私心重的孩子;我对自卑的人提起《黛莉的暴牙》;我请人云亦云的孩子读一读《小泽征尔的品质》;我告诉年轻的同行,记住学生的名字,而且很自然地叫出来,等于给予他一个巧妙而有效的赞美;我把苏霍姆林斯基和两朵玫瑰花的故事告诉给我的读者……不知不觉地,孩子们越来越喜欢我,家长越来越信任我,同行们越来越亲近我,读者也越来越欣赏我。在忙碌琐碎的工作之余,悠悠一缕书香悄然沁入心脾,令人心旷神怡,豁然开朗——原来人生可以这样来过。

2005年9月1 日,我来到省城求发展。在陌生的城市,我从容淡定,没有畏惧,没有恐慌。熟记《世界经典教育案例启示录》中的大多数教育案例及其理念,是我的思维名片,是我在省城安居乐业的许可证。

12月1日,我中途接任初三班主任,遭到全班孩子的坚决拒绝,他们以为,是我抢占了他们朝夕相处了两年的老师的位置。我面带微笑,用动人的教育故事叩响他们的心扉,使得他们在2天之内接纳我,20天内喜欢我,2个月内离不开我,创造出一段师生和谐发展的佳话——这不能不归功于那本贴近生活、操作性强的《世界经典教育案例启示录》。

她给予我的,是一种温暖从容的力量;我报偿她的,是超越自我的信心和勇气。和她在一起,我如沐春风,神清气爽。

2008年11月29日,我与阔别十年的老友武凤霞在焦作重逢。当晚,获赠她的新书《武凤霞讲语文》,当时我们都有讲课任务,没有及时阅读。回到单位后,也一直忙于工作,没有整块的时间来读,直至我得到这本书的第56天,才读完。作为初中毕业班的语文老师,我的本职工作实在是繁忙,56天间,这本书随我访兖州,拜孔子,去信阳,返郑州,我所有的读书时间都只能在出差或者探亲时的列车上、宾馆里。但是,不管多么噪杂的环境,捧书在手,我都能静心阅读,全心全意,心无旁骛。凤霞的文字,像她的人品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我,牵绊着我,让我深深地喜欢,深深地依恋。

这书中有大爱。这大爱,主要体现在凤霞生命语文理念的三个内涵:“长身体” 、“善学习”、“会生活”。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包括我自己,通常把注意力盯在学生会不会、答得好不好上,而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姿势、学习习惯是不是需要纠正,凤霞不是这样,作为一个有成就的老师,她依然在意学生读书写字以及站立的姿势;同时,针对老师们总是习惯让学生读书“声音响点、再响点”,她呼吁:“我们真的有责任保护学生的嗓子,那是学生一生的财富。”她悉心引导孩子习得良好的学习方法,潜心培养学生具备主动接受别人学习成果的能力,真心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痴心追求对学生心灵的体贴,用心带着学生触摸生活的温度。在凤霞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孩子是第一位的,在她的理念中,每一个生命,不管他有多么幼小、孱弱,都值得她敬重和珍爱,她为之付出全部的心力。

这书中有包容。此书从109至132页,都在记录关于《检阅》的教学实践,长达23页的篇幅里,既有教学实录,又有后课堂空间里热烈的争鸣,还有不同观点的探讨和商榷,“石本无光,相击而发灵光;水尝无华,相荡方成涟漪。”尤其令我佩服的是,当有好心人劝凤霞上公开课“绕过地雷”,选择没有争议的文本来上课的时候,凤霞极其认真地说:“是上公开课绕过地雷吗?那又有什么价值?帮助老师们明白这样的文本如何教学才是最重要的。我想,既然我们无权选择,何不就这一类文本的处理方法作一探讨?”她还建议干国祥老师组织一次研讨,上课内容全是这一类的课文,她甚至开心地写道:“哈哈,可以想象这个场面有多热闹!”朋友们都说,凤霞是最懂得协调人际关系的人才,在我看来,她是最能够坚守信念的勇士,远离功利,抛却浮躁,忘却自我,执着追求,她不回避,不闪躲,不绕行,也不粉饰,为我们留存着最本真的记忆。面对教育,面对学术,她捧出的是一颗多么虔诚的赤子之心!我坚信,时间流逝得越久远,这些资料越珍贵,历久弥新,不可替代。

   

   最近十年,我读的最多的是苏霍姆林斯基、李镇西、魏书生的书,但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朱永新老师的文字,这里,请允许我背诵他的十条语录1、让孩子在探究智慧中成长;2、只盯着分数是很危险的,教育要培养孩子好的人性,分数是额外的奖赏;4、帮助每一个孩子成为他自己,每个人都有成功的基因;5、不能拿着教育的旧船票,重复昨天的故事;6、教育三个关键词:公平、幸福、完整;7、中小学老师,我不主张去从事对他们来说相对遥远的理论研究,教育随笔、教育日记是很好的科研方式,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都是教育随笔;8、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9、让孩子有一样自己的东西;10、共写,就是共同生活……总之,这些简洁明了的警言智语,让我愿意在44岁的时候,以一个有27教龄的老教师的身份,来做一个新教育的新学员。

    愿阅读伴我成长。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