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马虎?假马虎?
一位家长说,我女儿佳佳对课本上的大致内容都会,但总是在细节上出错,是个不细心的孩子,所以成绩在班里只是中等。
另一位家长说,我儿子明明平时也大大咧咧的,总体成绩倒是挺不错的,但是总是犯2的3次方得6、加减号看错等低级错误。
还有一位家长说,我们家月月平时是很认真的,学习上也是,但是考试卷子发下来我一看,英语单词明明都会的,就是顺序拼错了,真让人来气!不会的也就算了,会的还做错!
这样的孩子总是在学习中留下诸多遗憾,让家长扼腕叹息却无可奈何。其实,马虎并不是平庸的理由。在马虎的背后可能有着不同的原因。孩子是真的不细心,还是基础知识没掌握好?是真“马虎”,还是“假马虎”?这需要家长找到“症”,然后有针对性地“下药”。
在引导孩子战胜“马虎”的过程中,家长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好学善问,才有学问。
有的孩子一考试就丢不少分,拿到卷子就唏嘘不已,说其实自己“会做”。这样的孩子以为自己会,因为这样的题老师反复讲过,自己也练过,就像一个人已经见过很多次面,感觉很熟。而事实上他并不知道那个人的名字,更不清楚他的特点。学习浮光掠影的孩子在考试时常犯的错误是“一看都会,一写就错”。
这样的孩子缺乏刨根问底的劲头,“不拘小节”,有些似懂非懂的问题轻易就放过了。作业中遇到问题可能照着例题依葫芦画瓢应付过去,就留下了一些知识漏洞。所以,这样的孩子要常常自己:你真的都理解透彻了吗?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
家长要鼓励孩子追着老师问问题,勇于发问,善于发问,这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没问题”。学问,就是要勤学、善问。
二、
温故知新,强化记忆。
有的孩子不是“假马虎”,因为他学习新课的时候的确听懂了,作业也都做对了。但,他学得快,忘得也快。隔了一段时间,考试时与那些题再次相逢却倍感陌生。罪魁祸首就是没有及时复习。
要想摆脱成绩“稳定”在中游的尴尬,就要养成复习的习惯。经常复习,学会融会贯通,让知识树长得枝繁叶茂,这样才能减少失误,将分数尽收囊中。
三、
压力适度,注意集中。
据有关科研部门调查,有31.4%的初中生认为自己很“粗心”,而粗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注意力不集中。这说明增强注意力具有较普遍的意义。
不少孩子常犯这样的错误——考试时扫一眼题目,一看简单,心中大喜,很快被冲昏头脑。题没读完,便开始答题,结果常答非所问,做了无用功。有时题目难一些,孩子倒考得好一些。科学证明,保持适度的压力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所以,不管题目难度如何,孩子都应该认真对待,要对考试重视起来,努力考出自己的最好水平。
不管是“真马虎”,还是“假马虎”,战胜“马虎”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