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亲情VS金钱
“你们姐弟谁的钱也不要,春节期间住院,你们放弃工作、丢下孩子轮流守在床前,这比给多少钱都让我高兴。”听着老妈的话让我想起于丹在《妙品春节》中说得话:“让春节的文化味再浓些,放下工作、排除压力给自己过个节;陪陪父母、唠唠家常,认认真真地跟亲人过个节;包顿饺子、团团圆圆为我们的传统过个节。”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对于年迈的父母而言,含饴弄孙的亲情和子女的孝心远比过节给钱更温馨。
曾看过张越主持的夜线节目《过年到底要花多少钱》,作为六十年代出生的我,有着与张越一样的经历,从四十年来过年开销的变迁中看出我们消费水平拉动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儿时的我们盼望过年,渴望过年期间能穿新衣、打牙祭,偶尔还能得到一毛、两毛的压岁钱,小子买挂鞭炮、丫头买支头花,当属春节最惬意的事情。据父母说那个年代七口之家过个年200元钱算是富足的了,每逢过年,整个村庄都呈现出一片喜气洋洋的气氛,那时的春节似乎与花多少钱并不成正比。
成家后,生活条件逐渐好转,过年也不再为花钱多少而烦恼。去年,家中添丁增口,千元的看钱都觉得拿不出手,孩子的压岁钱自然也是水涨船高,别说一毛、两毛,就是百元大钞也难以吸引孩子的眼球。一边给孩子讲节俭,一边象征性地给孩子买件打折的新衣服 “应付”一下。孝顺父母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平时因为工作忙、孩子小陪同父母的时间屈指可数,总想趁着过年用钱表示心意……就这样,一个年竟花去了一万四千元,这可是我家小半年的积蓄呢。虽说“小孩过年,大人过难”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可从这上万元的消费中并未找到当年一两百元过年的那份热闹和激动。
今年过年,母亲和小弟因病住院,整个春节都是在家和医院的两点一线中度过的。母亲住院期间,我们姐弟抢着交住院费,但凡弟弟妹妹在,他们是不会让我守夜的。春节过后,母亲将住院费用如数还给我们,并一再声明“今年春节不收任何‘孝敬费’,年夜饭也从简,两人住院已经忙坏了家人,别再为了所谓的春节增加人为的负担。一家人健健康康地聚在一起就是幸福的春节……”
母亲的话不无道理,人到中年,工作、家庭、孩子、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以让我们不堪重负,春节,在更多意义上来讲只是个放下工作、排除压力、家人团聚、享受亲情的长假。细细品味,如果我们的春节正如于丹所言,只讲究健康和亲情,不单单再用花销的多少来衡量,想必更多的成年人将愈发地盼望春节、盼望过年!(于2013年2月22日发表在《服务周刊》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