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头子”形象之争
“老头子”是孙犁的小说《芦花荡》中的人物,他是一位响当当的抗日英雄。可现在的孩子会如何看待这个人物形象呢?学习《芦花荡》一文时,课堂上出现了小小的分歧。
“文中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老头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问。我以为这个问题毫无争议。可几位学生站起来抛出的答案却让我吃了一惊。你听!
“我觉得这个老头子有点楞,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过来,鬼子的机枪扫过来,他都不怕,结果害得大菱受伤了。”木木说。
“我觉得老头子有点二,或者说有点白痴。通过敌人的封锁线那么危险,可他竟悠然自得。”小白说。
“我觉得老头子有点自不量力,脾气暴躁,还十分冲动。他一大把年纪了,出没敌人严密封锁下的苇塘却不带任何武器。万一被带武器的鬼子盯上,那不是白白送死吗?”谭子说。
“‘老头子’这个称呼本身似乎就有对他的贬低,要是赞美他就应该叫他老英雄,或者写出他的名字。”王子说。
……
几位学生的回答让我的脸渐渐晴转阴。我一向是民主的,课堂上提倡各抒己见,可这些回答如果不是哗众取宠的话,他们的理解是有偏差的。如果以这样嘻哈的态度对待老头子,这是对英雄的亵渎。
是历史离我们太遥远?是英雄过时了?是现在的孩子感受不到沸腾的爱国热情了吗?
见我的脸沉下来,教室里也渐渐沉寂下来。我请大家再深入读课文,一起探讨老头子的形象。那几个“踊跃”发言的家伙,我额外“赏”了他们一项作业:学完这篇课文后,每人写一篇《我眼中的“老头子”》,要求全面分析形象,注意措辞。
当学生们沉下心来细品课文,或者说当他们带着感情来重新审视这个形象时,他们有了新的发现和见解。
一番讨论后,各组派出代表纷纷发表见解:
“老头子,这个称呼并不含贬义。‘子’是对人的尊称。孔子、老子、庄子……都带个‘子’字。文中没有出现他的名字,也没有叫他老英雄是因为他本来就是个普通人。他将近六十岁了,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的胡子、深陷而明亮的眼睛,这样的形象就是普通的中国人的形象。他代表的就是中国人民。在那个年代,像他这样的中国劳动人民还有很多很多。他老当益壮,叫他‘老头子’是很恰当的。”
“老头子虽然有过错——因为大意而导致大菱受伤。但,他是个英雄。他有爱国的热情,年近六十却充满活力和热情,无所畏惧。敌人严密封锁,他却出入自如。他为抗战尽心竭力,充满自信,成为一名贡献卓越的交通员。艺高人大胆。所以,我觉得他是个不折不扣的英雄。”
“老头子是个爱憎分明的英雄。他对抗日队伍满怀深情,对日寇满怀仇恨。大菱受伤,他非常自责。他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为大菱报了仇。可以说,他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而且,他智勇双全,那些鬼子被他玩得团团转。”
“老头子有功有过,这都是因为他过于自信和自尊。他悠然自得地通过敌人的封锁线,为抗日队伍作出了巨大贡献。他送两个小姑娘进苇塘,与小鬼子斗智斗勇等都是因为他自信自尊。而大菱意外受伤,是因为他过于自信。他觉得丢人现眼,竟不愿再去苇塘,是因为过于自尊。人无完人,老头子在我心中是个响当当的英雄。”
……
大家深入思考结合课文分析老头子的形象,竟分析得头头是道。这个英雄形象也渐渐清晰明朗。
我说:“老英雄的性格核心是‘过于自信和自尊’。他非常自信自尊,又有点过分自信自尊。老英雄的全部功与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老英雄其实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他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可亲可敬的。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瑕不掩瑜,老头子有缺点,但这并不影响他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希望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永远激荡着爱国热情。同时,我们要学会全面分析人物形象,抓住主次。其实,我们看待事物也是这样,要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
课堂上关于老头子这个英雄形象之争已尘埃落定,但反思正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