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中考作文 > 中考话题作文 >

唯有专业,才有尊严作文

2017-01-06 
唯有专业,才有尊严——我读《语文课如何是好》 马祥勇我们先做个假设,如果你被迫要选择两个医生中的一个给你诊
 

唯有专业,才有尊严

——我读《语文课如何是好》

 马祥勇

我们先做个假设,如果你被迫要选择两个医生中的一个给你诊病,其中一个医术高明,但他收红包,另一个品德高尚,拒收红包,但医术平庸,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事关切身健康,我想大多数心智正常的人都会选择破财消灾。

我是由对语文学科专业性的思考生造了上面这个考量大家对道德评判标准问题的假设。我们当然愿意见到道德高尚又医术高明的医生,正像我们渴盼道德高尚又专业精良的教师一样。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而言,相对那些孜孜不倦,却想“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充满奉献精神的教师而言,那些能够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专业素质高的教师更是我们期待的稀缺资源。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专业是最高的德行,无知和平庸就是一种罪恶。

王晓春老师的《语文课如何是好》再一次带给我一种激动,从读王老师《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开始,我对德育和教育管理有了自觉的专业化的追求。也许王老师的德育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是用科学的思维、专业的视角来看待班主任工作,就是一种理性,就是一种智慧,就是一种明哲。一线的教师和班主任们听多了专家们看似高屋建瓴实则凌虚高蹈的主义,也见多了教授们充斥着道德激情的居高临下苦口婆心的启蒙。其实,他们渴盼的是专业,是科学,是智慧。读王晓春老师的书,任你以怎样崇高的教育理想为旗帜的专教授,也不得不平静下来,以一种科学和理性的视角探讨专业的问题,寻求科学而符合逻辑的解决问题之道。

提到语文课程论方面的书籍,让我最感敬服的是王荣生先生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和《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未读王荣生之前,我已教了多年的语文课了,自我感觉也没有误人子弟,领导同事们也认为我是一个优秀的语老师,那时我信奉某先生“往讲台上一站,我就是语文课”的高调。我对自己的语文素养是多么的自信而有底气啊,我从学生对我佩服的目光里得到了多少虚荣与满足啊。那时候,我哪里明白什么是“课程的语文”和“教师的语文”。 但读到教授的书,我有种醍醐灌顶后羞愧难当的感觉。我才知道自己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语文课程,高中语文知识体系为何,语文课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应该如何决定一堂课的教学起点等等一系列最基础的问题。读过先生的书后,我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很久不再说话。那时候我写了10000字的读书笔记,其中有一句话值得重提:“先生是讲理的,任你怎样不同意他的观点,你拿出自己的理据来。”

从王晓春老师的《语文课如何是好》里,随处可见对王荣生先生观点的摘引。王晓春老师的语言是畅达而明快的,整本书的意旨在建构专业的语文课程。他先从语文课缺少专业尊严来切入自己的话题,语文课为什么缺少专业尊严,是因为在“人文精神”旗手们的强势介入下,在语文教师们看似自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意识实则是中国数千年来的教化主义传统的恶性膨胀的挤压下,在“文学”思路扩张的背景中,语文课的专业性被掏空了。当然,语文课之缺乏专业性,也和语文课先天的弱点如影随形。比如,我们没有自己明确的语文知识体系,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甚至对“语文知识”到底是什么也不甚了然。王晓春引用王荣生先生对“语文知识”的界定后总结说“语文知识绝不只是过去很多人理解的汉语拼音、字、词、句、篇章、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读书知识。语文知识含义很宽,不完全是静态的,语文知识的主体不应该是死知识,而应该是一种类似习惯和思维倾向的东西”,即“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再比如,我们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也不伦不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是这样界定语文学科性质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把“语文”和“语言”混用了。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几乎是所有学科都具有的,根本就不是语文学科的“特点”,所以,王晓春老师说,给“语文课”定性的努力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当然,在当下中国,喊喊口号容易,说几句义愤填膺却不关痛痒的话以博得几声喝彩也容易,真正难得的是立意建设。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专业性的语文课建构,老师也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在本书中,老师提供了自己从小学到高中的若干课例的设计,虽然有些课例结构并不严谨,但至少提供了一种专业性的追求和努力。以期唤醒更多的有识之士投入到更加专业的语文课程建设上来,其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不容轻忽。

好在在众多的有识之士的努力和呼吁下,我们看到了希望在。2013年9月11日,教育部基础二司召开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修订启动会议,温儒敏先生在会上作了主旨发言。先生讲了十二个问题,在“语文知识和能力点”这一问题上,先生的意见是“课标对语文知识的处理比较小心,努力避免体系,强调的是随文学习……但编教材一定要有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个体系的呈现方式可以是隐形的,我主张要有系统,但不是系统化。”

让我们更多的语文教师尽快清醒起来,为建构科学合理的更具专业性的语文课程而共同努力。惟其如此,我们才能最终建立起自己专业尊严。

2013-11-26

——本文载2014年11月24日《濮阳日报教育周刊》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