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课文我们学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很久以来我们一直在批判封建教育给儿童的摧残和扼杀,可是仔细的读这篇课文却觉得这样的主题多么的苍白无力!在我看来,鲁迅先生饱含深情的回忆着自己童真的童年时代,那只是一个美好的回忆。就像我们今天总是记得孩提时代的那些顽皮淘气饿往事一样。
有同学说:“鲁迅先生的童年多幸福呀,比他的弟弟幸福多了(上学期学过鲁迅先生的《风筝》,回忆自己扼杀了弟弟玩的天性的一件往事)。是呀,鲁迅先生的童年的确悠游自在,他不是和我们每一个孩子一样的吗?一样的贪玩,一样的有破坏欲望,一样的渴望着逃学,一样的再问老师一些奇怪的问题时挨批,一样的上课开小差……我们怎么就能说这是批判封建教育呢?可是我们和鲁迅先生不同之处在哪里呢?有这样一个细节我印象深刻:“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他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这是写斑蝥的,就是放屁虫。我小时候包括现在也常常见到放屁虫,我知道他会放屁,我也知道他放的屁很臭,但我不知道怎样让他放屁,这是不是我们和鲁迅先生的区别所在呢?我问同学们知不知道怎样让放屁虫放屁,孩子们一起摇摇头,哈哈笑着说:“恶心死了”、“臭死了”、“吓死了”……是谁告诉他们放屁虫很恶心的呢?是谁束缚了他们的探索式行为?鲁迅先生是在没有先入为主的主观意识束缚的前提下,研究性的寻找自己疑问的答案。还有拔何首乌的根,先生想的是寻到一块像人形的,而不是只是为了好玩或弄坏泥墙!我们今天的游戏又是什么呢?洋娃娃、电动玩具……,又有多少给了孩子们思维探索的空间呢?记得《毛毛》这本小说中时间窃贼想要偷走孩子们的时间的方法就是提供给了毛毛无数的洋娃娃,在她玩腻之后开始不停地升级,于是很多孩子就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自我!
所以,鲁迅成了鲁迅,而我们则“泯然众人矣”!甚至“得为众人而已耶”,连普通人都不如!很多同学是羡慕鲁迅先生的,从来没有在那样一个自由的空间里自由的玩耍过呀,安全问题固然重要,因噎废食又好到哪里去了?不好好学习不仅先生要骂,现在家长更骂的厉害:“什么都不让你干,就让你好好学习,你就学成这样!?”这样的话几乎成了大多数孩子的沉重的债务,细细比来,如果我们说《从》批判的旧式教育的话,今天的教育岂不更应当批判,连家长择校也是古已有之的:“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离去了,而且还是全程中成为最严厉的书塾”……
我觉得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不是应当重新定位了,这篇文章反映出的孩子们的渴望是不是该呼唤起现代教育的反醒,一篇好的文章是经得起时代考验的,反映的是亘古不变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