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学思想”的渗透谈得失
——“分类”教后反思
今天上午,在一年级办公室遇到了赵子腾的妈妈,在交流中得知孩子对“随堂检测”13页,一道分类题不太理解。当时这位家长问孩子“会飞的”这一个方框中为什么填②?孩子回答:我也不知道,老师让这么填的。
我们都知道,孩子学习不仅要让他们“知其然”,还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对这一内容的不理解呢?
首先,我认真分析了这道题目:
快把同一类的小动物送上同一节车厢。
会飞的 水里游的 地上跑的
(以下是带有序号的图片,不便下载用汉字表示)
⑴ 鲤鱼 ⑵小鸟 ⑶猫 ⑷虾 ⑸狗 ⑹蜻蜓 ⑺老虎 ⑻蜜蜂
⑼狐狸 ⑽海豚 ⑾兔子 ⑿鲸 ⒀螃蟹 ⒁蝴蝶
上面这道题目,本意是让学生把动物根据各自的生活习性分为三类,并把序号填在车厢上。如果把小鸟图案放进第一个方格里,学生一定明白小鸟是会飞的,所以放在第一个“会飞的”车厢里。但如果填上序号(2)便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性,有些孩子无法将(2)与小鸟联系起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又回顾自己的实际课堂做了进一步的思考。这节课我是结合小明帮妈妈整理衣服这个生活情境导入的,并在黑板上张贴了七件衣服实物图。(如下)
①爸爸的一件蓝西装 ②妈妈的一件黄T恤 ③妈妈的一件绿裙子 ④小明的一件绿夹克 ⑤爸爸的一条蓝裤子 ⑥小明的一件黄棉袄 ⑦小明的一条绿裤子
(由于事前考虑到了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对序号代表物体会有困难,所以我在每件衣服图的下面都标上了序号。)
师:“同学们,你认为这些衣服可以怎样来整理呢?”
生1:可以把爸爸的衣服放在一起,小明的放在一起,妈妈的放在一起。
师:几号衣服是爸爸的?
生1:①和⑤是爸爸的。
师:几号衣服是妈妈的?几号衣服是小明的?
生1:是妈妈的,④⑥⑦是小明的。
我便在黑板上板书:
第一种:爸爸①⑤
妈妈②③
小明④⑥⑦
紧接着,学生又想到了按颜色分,按上衣和下衣分,按大人和孩子分,按季节分等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处理方法和板书格式基本与上面所述环节相似。
下课前又领着学生把分类及不同标准的分类回顾总结。原以为效果不错,即关注到了对分类的认识,又渗透了用序号代表物体的抽象表述方式,却没想到有一部分学生不理解。
在回忆分析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整节课中关注了分类思想、符号化思想的渗透,而缺失了集合思想的渗透。我们都知道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已经将原来的“双基”改为“四基”,其中就增加了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分类”这节课所应渗透的数学思想除分类思想外,最重要的便是“集合思想”,让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明白同一类物体的要放在同一个集合圈里。而我的板书却恰恰缺失了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对同一类物体放在一起缺乏了一个直观的认识。
另外,这节课对符号化数学思想的运用缺少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的具体过程,直接把物体用序号抽象化,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难度太大。由于我们使用的是青岛版教材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分类,还要会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教学目标的定位本来就比人教版要高一些,本节课完全可以不增加序号表示物体这一环节,这一内容可以放在学生对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练习课中慢慢渗透。
看来一节课中,并不是渗透的数学思想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学情科学合理的进行设计。
如果再讲这节课,我会在学生明白分类的意义后,根据学生汇报的分类标准,在黑板上画出集合圈,让学生动手把同类的衣服放到相对应的集合圈中,在学生直观理解的基础上,练习课中再用序号表示相应的物体。呵呵,效果一定会大不相同。
找出原因,心情马上轻松了许多,明天再上一节“分类综合活动课”,相信我和孩子们一定都会有新的收获。
(呵呵,由于不擅长插图片,给大家的阅读带来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