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话为什么成了耳旁风
在错的时间,说对的话,是叹息;
在错的场合,说对的话,是尴尬;
用错的态度,说对的话,是悲伤;
用错的方法,说对的话,是无奈。
家长的逆耳忠言、肺腑之言,为什么在孩子那里成了耳旁风?家长苦心孤诣地教育孩子,为何孩子涛声依旧?因为在错的时间和场合,用错的态度和方法,教育是无效的。虽是良药,不服用下去,也是不会有任何疗效的。
让我们来看一组镜头:
镜头一:餐桌旁,一家人正准备吃饭,妈妈突然问:“考试卷子老师改出来了吗?”“不知道。卷子还没有发。”孩子说。“你怎么不主动去办公室问问?”孩子不吭声,端起碗准备吃。妈妈说:“是考砸了不好意思说吧?老师已经把成绩发我手机上了。学习要踏实……”“你去问问老师发没发!”孩子嚷了一声,把碗重重地一放进了卧室,“砰”一声关了房门。只听餐桌旁一声幽幽的叹息。
镜头二:放学了,学校门口人头攒动。这时,小楠和同学小艺说说笑笑地走出了校门。小楠的爸爸急忙招呼女儿坐自己的摩托车回家。可小楠想和同学一起步行回家。爸爸沉了脸:“一点都不知道珍惜时间,天天看漫画,还和一些不爱学习的小孩泡在一起……”小艺涨红了脸。“不许这样说我的朋友!”小楠不高兴地对爸爸嚷嚷。“闭嘴!有志气考出成绩给我看看!”爸爸这声断喝训出了小楠的满脸泪水,也掘出了父女间深深的鸿沟。
镜头三:晚上,小嘉正在灯下写作业。爸爸醉醺醺地回来了,问:“儿子,你作业写完了吗?咋还没写完啊?过来!”小嘉极不情愿地走到爸爸面前,他知道抗议是无效的。“坐这儿!听爸爸给你讲怎么学习。老子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上课要专心……”爸爸滔滔不绝地开始上政治课,小嘉呢?眼睛不时地瞟着钟表,心里惦记着尚未完成的作业,爸爸这些听得让人耳朵都起老茧的话他一句也没听进去。
镜头四:周末,商场里,爸爸妈妈领着小宝正在服装区转悠,因为他们答应小宝考到班级前十名就由他挑选一样东西。衣服的价格不菲,妈妈有些心疼。爸爸却说:“只要你好好学习,长大了就能挣大钱……”小宝打断爸爸的话,说:“下次我再考到前十名,你们给我买MP4!”说得理直气壮。妈妈欲言又止,只能苦涩地一笑。
类似这样的镜头还有很多很多。当孩子把家长千叮咛万嘱咐或是推心置腹的话当成耳旁风时,我们当家长的是不是也应反思一下呢?教育润物无声,为孩子所接受时,家长和孩子才是幸福的。唯有在对的时间和场合,用多的态度和方法,教育才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