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笨小孩”
朋友玲对孩子的教育万分上心,可令她苦恼不堪的是孩子自己不用心。九年级过半,同学们磨刀霍霍,为中考厮杀做着准备,可儿子却优哉游哉。玲抽一鞭,儿子动一下;玲推一把,儿子走一步。玲说儿子“比上不足”,这样是考不上重点高中的,可儿子说自己“比下有余”,能上一般的高中就行了。
为了改变现状,玲特意召开了家庭会议,让工作繁忙的先生也参加。没想到这次家庭会议火上浇油,她愤愤地向我“投诉”:“我家这位纯粹给我帮倒忙,简直气死我了。我说儿子成绩不行,跟年级前几名相比差得远,得下苦功夫。儿子说自己笨,就是比不赢人家。他爹就说,人的智商是有差别,尽力就行。那不就是承认儿子笨嘛!我一听就火了,我说儿子比谁都聪明,人家专心听讲的时候他在跑神,人家苦读到深夜的时候他在偷看电纸书,他不是笨,而是‘聪明’过了头。结果,家庭会议闹个不欢而散。过后,我们还吵了一架。”
我劝玲冷静下来,仔细分析一下,找到问题的突破口。我这样告诉玲:
父母的意见应该是一致的,否则,孩子无所适从。先生说孩子“笨”,她说孩子“聪明过头”,角度不同,出发点都是好的。父亲是怕孩子压力过大,母亲是怕孩子以“笨”为借口而不肯努力。如果,他们提前进行了沟通,考虑到说话的方式,效果可能会不同。
事已至此,该如果补救呢?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亲是不能缺席的。父亲可以抽时间陪儿子一起跑跑步、打打球,然后,推心置腹地谈谈心。父亲是凭着自己的勤奋刻苦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可以现身说法,让儿子明白先天的条件并不重要,关键的是后天的努力。“尽力”不是“尽力而为”,而是要“竭尽全力”。一个人要常常反省,时常问自己:“我竭尽全力了吗?”
至于一味强调儿子“聪明”,这也是不足取的。这会给孩子一种误导——我聪明,我不需要像别人那么认真努力。我们常听有的孩子讥讽苦学的孩子,说他们“死抠”,说自己要是这样努力会如何如何。这其实是很危险的,因为聪明反被聪明误。要找到孩子的闪光点,树立孩子的信心。比如,孩子某学科有了进步,家长可以有意引导孩子正确归因——及时复习和整理错题可以让知识掌握得更牢固。让孩子意识到,认真才会进步,付出就有收获。肯学习、会学习的孩子才是真正聪明的孩子。
同时,帮孩子定一个合适的目标也很重要。人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孩子也很难一下就考第一。让孩子跳一跳能摘到桃子,鼓励孩子一个个地超越。成功的愉悦体验会慢慢地成为孩子自觉学习、主动进取的内驱力。
其实,是不是“笨小孩”没有关系。如果,是个“笨”小孩,那就要笨鸟先飞,比别人更努力。如果是个“聪明”小孩,那就要把“聪明”用在刀刃上,比别人更出色。“聪明”也好,“笨”也罢,都不是消极怠惰、偷懒耍滑的理由。
其实,是不是“笨小孩”真的没有关系,父母对孩子的爱不会因此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