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走出写景的“雷区”?
(作文两地书 ❶)
【北北来信】
小城老师:
最近,我们语文训练的内容是写景,我写了一篇《春天,真美!》,我们语
你的学生 北北
【作文附后】:
春天,真美!
春天来了,小伙伴们发自内心地呼喊:春天,真美啊!
春天的太阳特别温馨,它轻轻地唤醒了小河,冰儿融化,鱼儿在清澈的水里追逐嬉戏,水波欢腾着奔向了远方;它轻轻地唤醒了山岗,满山的草儿青了,杜鹃花绽开了笑脸,小松鼠从树洞里蹦了出来,小兔子也躺在石头上晒起了太阳;它轻轻地唤醒了田野,麦苗儿伸展开腰肢,长啊,长啊,一门心思要实现丰收的理想……
春天的风儿格外柔软,它走遍了一座座村庄,绿了阡陌,金了迎春,红了桃花;燕子忙着筑巢,蜜蜂赶着采蜜,蜻蜓飞着抓害虫,蝴蝶也在草坪上忙着排练着舞蹈;鸟儿的歌声嘹亮起来,枝头就是它们的舞台,你方唱罢它登台,把每一个日子都渲染得有声有色;天上的风筝也多起来,五颜六色,和着孩子开心的欢笑,还有牧童的柳笛声声,甜美的气氛弥散在每一寸土地上……
春天的雨别有一番风味:它不像夏天的雨那样有脾气,说来就是雷鸣电闪;它不像秋天的雨那样凄婉,下起来绵绵缠缠;更不像冬天的雨那样冷漠,携带着寒冷与冰霜。春天的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春雨像一支多彩的画笔,描绘着春天万紫千红的容颜。
走进春天,谁都会忍不住呼喊:真美啊,春天!
【小城说雨回信】
北北:
作为小学6年级学生,你的作文功底是扎实的,具体到这篇作文,也确是写得不错的。作文集中笔力,写春阳、春风、春雨,这样构思布局,可以说别具情趣,作为范文在班里讲评,自然有着它的示范作用。其优点多多,我就不再一一评说。在此,我想结合着你的这篇作文,鸡蛋里面挑骨头,谈谈怎样走出写景作文的“雷区”,希望你的写景作文,更有长足的进步。
我说过:比起写人记事,写景要难得多,因为景物本身是个“闷葫芦”——不会说话。然而,描写景物又是作文训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写好景物,我们要找找方法。
景物描写中有哪些“雷区”呢?从中小学生写景作文的现状看,最常见的毛病大概有以下几种:
一、比喻缺少特色
你这篇文章里,也存在着比喻不新,缺少创意的现象。如“春天的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这样的比喻不能说不贴切,问题是,它已经是“地球人都知道”的句子。刚开始学习写作的低年级同学,套用一下可以理解,但是,我们不提倡有一定作文基础的高年级同学也套用,我们应该尝试一些有个人特色的修辞了,即使开初写不好,那也不要顾忌,大胆写自己的就是。
二、排比使用机械
排比句,读起来琅琅上口,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用排比格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收到层次清晰、描写细腻、形象生动的效果。朱自清的《春》一文中,“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个排比句,就通过对远近层次分明的山、水、太阳的拟人化描绘,展现出春回大地,生机盎然的温馨景象。
然而,排比句虽然在某些时候具有特别的效果,但在写景的作文里,如果机械的使用,可能会起到一些反效果。如文中的“它不像夏天的雨那样有脾气,说来就是雷鸣电闪;它不像秋天的雨那样凄婉,下起来绵绵缠缠;更不像冬天的雨那样冷漠,携带着寒冷与冰霜”句,就有画蛇之嫌了。因为,这样的对比、衬托,实则是大不必要的,读起来让人感到像是贴了一块补丁,与原来的气氛很不融洽,倒不如直接对春雨进行更有创意的描绘好。
三、内容不够真实
很多写景文章,为了追求描写的优美,往往忽视“真实再现”这个因素,会把本来不相干的,或者不能同时出现在我们视野里的东西,放在一个平面里表现,可是仔细琢磨,就会发现问题。如“它轻轻地唤醒了山岗,满山的草儿青了,杜鹃花绽开了笑脸,小松鼠从树洞里蹦了出来,小兔子也躺在石头上晒起了太阳”一句,“草儿青了”,应是2月份,“杜鹃花”开放,应在4月份;“松鼠”出洞和“小兔子”晒太阳,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中,可信度也不高。也许我们会说这是“想象”,想象固然美好,但也要用对地方,因为写景也是写实,它不同于写童话。
四、缺少个人体验
所谓“体验”,就是通过观察所产生的感性认识。
在你这篇作文的2、3、4段中,看似写实,可很多地方并非出于自己的观察,而是借用了间接的“经验”,就像很多同学用家乡的四季景色来写家乡的美一样,文章看似华丽,但实在是缺少特色,缺少个性。如果我们走出小屋,仔细地去看看身边的春天,我们一定会发现很多不一样而且有趣味的地方,再动笔去写,感觉就会不一样了。
那么,真实的景物描写是什么样呢?咱先看一篇小学6年级学生的作文吧:
冬雨
晚上,想寻一会儿清闲,便放下书,走到阳台上。
阳台外好像隐约着一丝嘈杂,我探头俯望,意外地发现,楼下的地面上铺了一层“湿漉漉亮汪汪的奶油”。哦,原来是下雨了!这可是入冬的第一场雨啊。
喊醒我那双冻得冰冷的耳朵,细细聆听雨的韵律。虽没有春雨的“润物细无声”,没有夏雨的“望湖楼下水如天”,没有秋雨的“秋雨梧桐叶落时”,但冬雨,却带来了阵阵寒意,每一滴雨点飘落在地面,都会发出它生命中细微的声音,虽然要屏了气息来听,但不难发现它们来到人间的热情和惊喜。
擦亮我那疲惫的双眼,静静观赏雨的绚丽:雨点因夜色朦胧,看不清它的真容,眼前看到的是:一层似有似无的雾笼罩着,满是飘渺和神秘。街上,偶尔有车灯驶过,那薄薄亮亮的雨幕被灯光“唰”的划破,而后,一切又沉浸在奇妙的昏暗之中。远望,天空是淡淡的橘黄色,看不到雨的身影,但可以肯定,雨就猫在那橘黄中。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童话中了……
抚摸我那冻得凉凉的鼻子,慢慢呼吸雨的味道,感觉很独特,有着雪的清凉,有着雨的湿润,似乎还有春花那若隐若现的芳香,我却不能用自己那一点点的文学积累去准确地描述它,真是“我本将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啊!冬雨,它不同于世间的任何一种味道,因为——那里面蕴含着许许多多的人生哲理,似苦,苦涩得如一杯咖啡;又似甜,甜蜜得像一颗蜜糖。我感受着细细的雨,似乎领悟到了什么,但又不十分清晰。
恍惚之间,我好像也化作了一滴雨,与千千万万的雨点一起,从高高的天空飘然而下。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那美丽而璀璨的夜空,穿过了那淡淡的夜雾,滴到了一片黄叶上,冷风一吹,我跟随着落叶,枯蝶般坠到了地面,然后,溅起了一朵细微的水花……
忽然,几缕调皮的雨丝打到脸上,我一下子从幻想中跳回了现实。那雨丝冰凉冰凉的,似乎在欢快地呼喊着:hi,我是冬雨啊!”(细听雨音)
这篇文章有几点值得关注:
一、场景具体,观察细致
与很多写景作文缺乏真实的时间和地点不同,小作者是在一个时间确定的夜晚,站在自家的阳台上,写发现了下雨和多感官观察夜雨的真实感受。她的立足点是固定的——阳台上,这就决定了,她需要使用“定点观察法”来写景。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她的视角变化。她通过俯视,发现了楼下的一层“湿漉漉亮汪汪的奶油”,由此判定,是下雨了。接下来,小作者采用了五种方式来表现第一场冬雨的特色。一是“听”——听到了“雨点飘落在地面,都会发出它生命中细微的声音,虽然要屏了气息来听,但不难发现它们来到人间的热情和惊喜”;二是“看”——看到了近处“一层似有似无的雾笼罩着,满是飘渺和神秘”,远处“天空是淡淡的橘黄色,看不到雨的身影,但可以肯定,雨就猫在那橘黄中”;三是“闻”——“ 有着雪的清凉,有着雨的湿润,似乎还有春花那若隐若现的芳香”; 四是“品味”——“ 似苦,苦涩得如一杯咖啡;又似甜,甜蜜得像一颗蜜糖”;五是“想象”——“ 我好像也化作了一滴雨”,并随着一片黄叶“枯蝶般坠到了地面,然后,溅起一朵细微的水花”。她调动了多种感官,都是围绕着一个目标——雨——逐步展开的描写。可以说,把夜晚第一场冬雨的寒冷、静谧、细微、飘渺等特点,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写景,应该选择一个特定的地点、一个具体的时间,来作细致地观察。
二、比喻新颖,特色鲜明
很多写雨的作文,往往千篇一律,缺少新意,倒是小作者有着自己的独特感受,并从中提炼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句子,譬如:“我探头俯望,意外地发现,楼下的地面上铺了一层‘湿漉漉亮汪汪的奶油’”,把楼下雨中积水的地面比作奶油,这想象不能不让人觉得新奇。任何一个孩子,总是喜欢零食美味的,而用食品作比喻,不但体现了孩子的可爱特点,同时也使这个比喻更贴切神似。此外还如“我跟随着落叶,枯蝶般坠到了地面,然后,溅起了一朵细微的水花”一句,把落叶比作枯蝶,也十分生动形象。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出现一个优美的比喻,那往往就是点睛之笔。即使是用好一个比喻,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想象合理,意境奇妙
成功的写景,离不开合理的想象。北北的《春天,真美!》一文,也揉进了很多想象成分,这是应该肯定的。而《冬雨》一文,还特意安排了一个写想象的小段落(第6自然段),这也是小作者构思的灵巧之处。你看,“我”也化作了一滴冬雨,从夜空中飘然而下,亲历了一次降落的过程,用生命溅起了一朵细微的水花。这样写,看似简单,但文笔会显得优美多变,因为小作者为我们创设了一个奇妙的意境,也就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除却这几点,我想北北应该发现,写景的着眼点要小,要集中,就像这篇例文,小作者把笔力集中在阳台观雨上,它远比张开思绪去写一个季节要更容易把握,更容易出彩。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们毕竟是孩子,我们的文笔还很稚嫩,我们正在学习着,成长着。
今天就说到这里吧,随时欢迎你的来信。
你的大朋友 小城说雨